关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中心的提案

2019-01-28 00:55:51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274、提案第20190274号
  案    题:关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协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中心的提案
  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科技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科技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内    容:
  科技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下简称“设施”)是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装置或系统,是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情况
  (一)规划与建设
  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 年)》,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建设;2017年,深圳、广州相继发布方案,规划布局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已建成深圳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一期)等多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建设国际创新中心进行优先布局。
  (二)运行与协同
  设施一般由依托或管理单位运营管理。华大基因承建并运营国家基因库,每年提供约1亿元的运行经费,工作人员的薪酬待遇和绩效考核参照企业进行管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由新成立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负责建设和运行管理,运行经费由市科创委通过年度预算解决,财政资金覆盖70%的人员工资,剩余30%由超算中心自行解决。通过开放共享,实现日常运行经费自给自足。
  (三)问题与不足
  1.区域性设施建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相对滞后。由于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在顶层设计上,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协同性存在不足。
  2.区域政府间的协作程度较弱。设施协同网络尚未完善,跨边境、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机制仍未成熟。在整合区域设施资源方面,政府间合作仍待加强。
  3.设施数量较少。就已建成的设施数量而言,京津冀35个,长三角31个,粤港澳大湾区仅6个,不仅落后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甚至不及西南地区,难以满足大湾区经济与创新发展的需求。
  4.运营机制待完善。有些部门注重设施主体建设,缺乏对设施全生命周期的规划管理。部分设施利用率较低,维护保养制度不健全,影响设施的正常运行效率。
  5.人才机制不够健全。由于设施的公益开放属性,设施运行管理单位的经济收益属性较弱,导致设施依托单位的薪酬激励体制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和调动人才积极性。
  6.设施开放和协同水平不足。设施的开放、共享、协同的支撑和服务条件不完善,特别是对港澳用户协同创新需求的考虑欠缺,用户参与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公共研发活动的需求。
  二、对策与建议
  为统筹规划、创新协同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顶层机制协同
  建立跨边境、跨地区、跨部门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协调顶层机制,完善统筹协同和决策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网络治理的上层设计,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各层级科技创新的协同联动机制,为跨地区科研合作提供快速通道。
  (二)推进创新需求协同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与产业需求的特征,对国家、行业、企业三种类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布局。多元主体参与,分别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和服务协同机制进行分类管理、精准对接、精致服务,以适应区域前沿创新与发展的需求。鼓励高校、研究院、企业加强协作,发掘产学研基础创新的结合点,推进科技设施资源满足不同主体的创新需求。
  (三)完善运营治理协同
  成立设施运营治理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平衡优化设施所有权与运营管理权。学习世界著名湾区“政府所有、委托运行”的成熟运行模式,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运行服务机构,或将设施委托给相应基础研究机构运行,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评估结果定期调整经费投入情况,调动各社会主体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提高设施的运行管理效率和开放共享水平,带动经济、科技的发展,充分发挥设施对大湾区建设与创新的重要作用。
  (四)推动人才建设协同
  坚持设施发展与人才培养协同,打造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团队。制定与设施发展相配套的人才计划,从国内外吸引和凝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大投入建设粤港澳地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培养本土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完善健全针对性的人才评价、考核、激励政策,打造稳定的运营管理专业人才队伍。
  (五)探索多元资本协同
  进一步加大对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投入,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引导多元化资本参与设施平台建设,逐步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国际共同投资建设管理的新局面。创新设施建设管理模式,通过项目融资、特许经营、购买服务、合作结盟等方式,协同多元化资本参与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共享的全过程,实现多方互利共赢。
  (六)加快科技服务协同
  坚持设施建设与科技服务支撑协同,打造配套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包括基础研究机构、数据中心、孵化器等具有资源共享、产权服务和成果转化功能的平台。优化健全各类平台的科技创新服务功能,为创新网络提供共享高效的科技服务支撑,促进技术创新项目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