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教育适应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19-01-28 01:33:3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229、提案第20190229号
  案    题:关于职业教育适应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内    容:
  案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广东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如何充分发挥我省职业教育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实用的高级技术人才,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技能型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
  随着广东产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越来越突出。第一,职业院校毕业生所掌握的技术与广东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全面有效链接;第二,针对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化制造、高端服务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等不能精准对接。像阿里巴巴招聘超文本预处理(简称PHP)高级研发工程师必须精通PHP开发、数据库设计、服务器架构等能力。据了解,目前急需要高技能型人才的产业如:信息技术与其产品、节能环保新材料、智慧医疗健康、光电显示、传感技术及物联网应用等。
  二、职业教育与广东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跨界复合型人才匮乏
  近年,我省从“广东制造”逐渐向“广东智造”转型,越来越多的广东科技创新企业走上国际舞台,比如广东的无人机、无人船,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而这些产业的背后,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来支撑。但这不是单一的技能人才,而是复合跨界型技能人才。例如阿里云成立广东研发中心时,招募1000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工程师,这些工程师不是单纯地计算机人才或人工智能人才,而是两者具有的跨界型人才。阿里云表示,这样的人才在广东不好找。
  (二)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
  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培养创造型技能人才是一件迫在眉睫之事,而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急需高技能人才支持。目前,有些学校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针对性,缺乏专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专业设置不当,市场化导向传递滞后,跟不上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步调;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僵化,导向偏差;师资整体素质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
  建议:
  一、分类建立企业技能性人才需求大数据
  现今,我省为应往届大学毕业生提供的人才交流平台、主要是毕业生人才交流会,校园招聘会,网上人力招聘(如智联招聘、广东人才网)。这些平台不难看出其是以学校与企业的需求挂钩,但在现今我省经济要求高精准的发展中,却略显不足。如今已是大数据时代,而数据智能化应用用于各行各业,但却并未普及到人力资源市场,特别是我省缺失高技能型人才大数据,高技能型人才供需平台需要以经济主管部门牵头,建立以不同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复合跨界型技能人才的数量为大数据的双向服务平台,此平台囊括广东省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产业,如IT产业、智能制造、医疗卫生等,这平台的产业需求数据可通过行业协会自行收集的数据为依托而产生,而职业院校提供人才数则可以让广东省内各大职业院校自行提供数据,并上传到平台之上,这是行业协会与教育主管部门合作构建的平台,也是广东人才精准对接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第一步。
  二、建立跨界人才孵化基地
  现在,广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已从原先的单一型向跨界型转变,而这一转变正好说明我省急需建立跨界人才孵化基地,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向、培养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跨界人才培养指标,制定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更新培养模式,教育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共同研究探讨制定培养内容和专业更新情况。还可以利用新型学徒制来建设跨界人才孵化基地,并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院校参与”的原则为引导,在企业等用人单位全面推行“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校企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
  三、加大对新产业和新专业的扶持
  目前,职业院校自身不一定能够很好的把握新兴产业的诞生、及其所需人才的方向,我们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有效沟通,及时引导学校调整课程和专业设置,尽最大努力跟上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自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提出,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我省一些新型的服务业也随之而生,例如公共服务业,为了打响广东新名片,公共服务业在广东大部分城市都已出现与其相适应的产业链,职业院校就要迅速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相关课程,扶持新的专业。同样,新产业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得到扶持。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模式灵活多样,检验标准是是否促进了双方共同发展,是否双方满意。我省现阶段中高级职业院校基本实行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很大程度是学校需要企业提供技术信息,甚至是某些领域的专家引领者来培养学生,而企业也需要学校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即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互补可以促进其良性发展。现今,企业与学校优势互补、深化合作的方面还有很多,希望政府进一步为企业和学校提供助力和必要的保障,以人才需求大数据为依据,灵活调整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以更大的力度和适宜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为构建优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