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香港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提案

2019-01-28 01:41:47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206、提案第20190206号
  案    题:关于促进香港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提案
  提 出 人:郭基煇、赵先明、朱颖恒、何闻达、陈耘、陈绍雄、霍启山、冯方平、叶农、林至颖(共10名)
  分    类:统战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承办单位:团省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
  内    容:
  过去一年间,《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通过创新合作机制,有效地形成合力,为青年人搭台、搭梯, 初步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广东青年总会执行主席及常务副主席,我们于2018年8月至10月推动了总会就香港青年赴广东升学、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更將研究报告内容在香港特区发布施政报告前递交给特首。報告显示近六成的香港受访者表示知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计划,同比增幅达到25%,香港青年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程度亦有显著提高,增幅达25%; 接近半数的香港受访者认爲大湾区的发展会爲香港带来机遇,相比去年增长13.75%。调查报告的内容引起了广泛關注,获得香港01、腾讯网、中国财经新闻网等十余家兩地主流媒体报道。
  存在问题:
  大湾区内共有三套行政制度,三个独立征税区,制度性差異 令多年来三地的交流和融合受到阻隔, 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这四项生产和生活要素未能够真正自由地在区内流动,为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创业、就业和升学造成阻碍。综合香港广东青年总会的调查结果,可归纳出影响香港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内地文凭在港認受性低
  内地文凭/专业执照在香港认受性低大大降低了香港青年选择到内地求学的积极性。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内地院 校文凭在香港认受性较低,是阻碍香港青年赴内地升学的最重要因素;香港青年又担忧内地院校在国际排名、师资质素、以及 国际化程度等不及香港院校。
  二、两地生活环境差异成阻碍
  无论是学习,就业,还是创业,不熟悉内地相关环境是香港受访者认爲阻碍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发展的另一重要障碍。部分香港青年未熟识内地生活环境,不适应内地文化,担心广东省社会治安、担心内地医疗水平均阻碍香港青年到广东省发展。
  三、港青缺乏內地生活經及工作網絡
  不少青年担心在内地缺乏人脉, 工作上没有竞争优势,较难拓展业务。居住环境和配套亦是香港青年最为关注的问题。青年在内地没有照应,加上对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及治安等问题的忧虑,令香港青年赴广东地区居住却步。
  四、交通成本减港青到大湾区发展意欲
  受访青年十分关注往返香港及内地的交通成本, 表示希望政府能推出改善交通便利性及减低费用的政策。若香港要融入大湾区发展,联系非常重要。高铁的开通成功打造了大湾区 “一小时生活圈”布局,但高铁票费高昂却不是所有青年都能负担。
  政策建议:
  一、 完善交通配套政策
  目前,香港和内地之间已经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城际交通网络,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和港珠澳大桥的建成。因此建议政府推出相应的交通补贴和优惠计划, 减低青年往返香港及内地的交通成本。具体的措施包括: 一是可以借鉴香港现行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为频繁往返香港和内地的特定人群每月提供一定的交通补贴或车费回赠;二是为特定人士提供高铁、跨境巴士或火车的套票优惠。
  二、优化广东省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透过延伸香港专业医疗优势,提高大湾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是提供粤港两地医疗保险,令香港青年可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在广东或香港就医;二是鼓励香港医院在广东省设立分院,提供与香港公立医院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三是仿傚香港的医疗学院水平及管理系统,在大湾区成立培训中心,逐步培训当地医疗人才,优化医疗团队的管理文化及服务;四是为进口医疗耗材及药品认证等开辟绿色通道,保障香港医院可以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提供同等医疗服务。
  三、建设更多人才公寓
  一是香港政府与内地地方政府协同进行土地规划和开发,以内地的形式招标,运用香港的模式作为住房及社区配套的规划;二是进一步放宽香港居民在广东地区购房限制,在购房资格、按揭贷款等方面给予香港居民放宽的待遇; 三是研究为香港居民移居大湾区内地城市提供购房和租房的补助与津贴。
  四、推动香港专上教育机构在内地开设分校
  建议两地政府进一步协同发展专上教育,具体的措施包括:一是鼓励香港院校在内地设立分校,并搭配同水平的硬件设备和师资队伍,在内地提供与香港水平相当的教育服务;二是鼓励香港 青少年赴粤进修与实习,设立专项奖学金和教育津贴;三是发挥广东地区在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建立产业实习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五、改善城市生活質量、提供宜居環境
  建议广东省政府加紧研究将广州和深圳有序向周边城市疏解非核心功能。一线城市透过与周边发展中城市合作,可带动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达到增加核心区人口向外流动,缓 解“大都城病”,最终提升整个大湾的生活质素和水平。省政府亦可研究成立地方层级的多元中心交流协调机制,以平等协商和 互惠互利的区域公共管理模式去处理区域性事务,协同各城市发 展, 合力打造宜居都市群, 吸引更多人才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