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海归人才优势 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2020-01-17 00:33:3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六
张晨委员
(代表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的发言
——发挥海归人才优势  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

  广东是较早引进海归人才,也是海归聚集较多的省份。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归认同国内发展前景,回国创业就业。
  目前我省海归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群体结构以本地人为主,海归72.73%来自省内。二是教育层次以硕博为主体,硕士占比最高,专业以理工、经济、管理为主。三是空间分布主要在广深两地,约占全国的10%,全省的90%。四是回国动机以家庭和经济因素为主,2019年比2017年回国比例分别提高1.1%与2.3%。五是生活状况多属中等收入群体,年收入在10万—30万。
  中央和省委一直高度重视海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把做好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广东也把海归纳入统战对象范围,成立留学人员联谊会和欧美同学会。省市还分别出台吸引和鼓励政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海归就业创业。
  但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海归服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四不”。一是归口不明,政策琐碎。目前海归面临无对口管理部门、无统一政策、无对接渠道的“三无”问题,政策效应未充分发挥,部门合力还未形成。二是底数不清,数据分散。全省暂未建立留学人员数据平台,对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数据统计掌握不全。三是服务不精,体系滞后。对精英人才服务做得好,对非高层次人才服务稍逊。相关网站对普通海归没有对接服务平台,省市人才活动统筹协调不够,“优粤卡”便利性有待加强,海归实习和创业基地有待健全。四是成效不优,激励欠缺。海归对社会事务参与途径不够了解,意见表达渠道不畅,潜力未充分发挥。
  在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当前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双区”建设更迫切需要高层次海归与本地人才互补。为进一步优化海归的引导和服务,建议把握好“四个度”。
  (一)要有高度,统一管理。由党政主导,建立归国留学人员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系统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使用、激励、流动机制。统筹培养使用规划,形成统一管理机制。搭建大湾区海归联盟,建立政府与海归沟通桥梁。发挥省“五侨”单位海外联络资源,提前布局、有效衔接。
  (二)要有精度,做优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海归服务信息平台,对接教育部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系统,建立数据库。依托数字政府、“粤省事”、APP小程序等,发布海归人才政策、就业创业指南,设置办事服务接口,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
  (三)要有温度,靠前服务。实行分类施策,精准服务,对科研型人才简化手续,缩短流程,完善基础设施,将更多有建树的海归纳入人才认定范围。对创业型人才,由财政出资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创新创业债等新型债券。对大众型人才,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海归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规划辅导,以专场招聘弥补毕业时间差。设立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实习岗位。发挥“双区驱动”效应,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海归到粤东西北地区发展。
  (四)要有深度,人尽其才。组织国情、省情培训,引导海归有序参与国家建设。发挥民主党派力量协助做好海归工作,尤其是致公党要发挥“侨、海”特色,以联络优势密切联系。同时,在招才引智中适当招募海归,鼓励其在开放型经济格局中发挥积极作用。
 
  (发言者系致公党梅州市委会主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致公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