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丹华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打造广东电影“五个一工程”的建议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品,可以从精神层面影响世人,用故事和情感唤起文化认同。电影作为工业化产品,可以在物质层面创造多元价值,拉动区域经济。许多国家都把电影产业列为国家战略产业,把电影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电影强国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强省必须建设电影强省。
广东电影,有灿烂辉煌的过往——中国电影先驱黎民伟、蔡楚生、郑君里,中国电影领军人物王为一、胡柄榴、丁荫楠、张良等,都是广东电影人。《南海潮》《大浪淘沙》《跟踪追击》《七十二家房客》《雅马哈鱼档》《孙中山》《邓小平》……中国电影的荣誉榜陈列着星光熠熠的广东作品。广东电影产业,有战绩彪炳的现在——2019年广东电影票房占全国总票房七分之一,连续十八年蝉联全国冠军,以领先几十个亿的绝对优势令排名第二的省份望尘莫及。但近年来,为广东继续赢得“电影大省”称号的,是广东的观众,而非广东电影人。广东电影在观众心目中影响力甚微、几乎没有存在感。
一、存在问题
(一)缺乏叫座又叫好的作品
近十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了每年600亿人民币的规模,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是,由广东省内电影企业主投主控,并取得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影片,除了系列动画电影《熊出没》《喜洋洋与灰太狼》,就是几年前的《全民目击》,以及由广东公司立项,香港公司拍摄制作的合拍片《救火英雄》《逃出生天》《拆弹专家》,真正能拿出手的精品屈指可数。
(二)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分散
广东省影视拍摄制作资源丰富,但较为分散,出台的地区性优惠政策各自为政,扶持力度有限,提供的制片服务良莠不齐,与北京、江浙沪、青岛等地的大型摄制基地相比,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缺乏专业人才
从2000年开始,广东本土的电影从业者大量北上,造成人才流失和断档。同时,紧邻广东的香港电影人才也被北京和江浙沪的产业资本以及优质平台所吸引,直接越过广东奔向北方,徐克、陈可辛、刘伟强、林超贤等大导演在中国内地创造的一个个票房神话,都没有和广东出品发生关联。
缺人才、缺服务、缺环境,导致产业资本和资源无法有效聚集,更导致好作品难以诞生。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广东电影产业发展。2019年年初,李希书记把“珠影振兴”列入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广东省电影局成立,制定了“广东电影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省电影局积极采纳本人提案的建议,联合粤港澳三地电影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筹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联盟”,从顶层设计加强对湾区电影产业的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至此,广东电影振兴航向既定,只待把准抓手,扬帆起航。
二、建议
(一)每年打造一部汇聚业内头部资源的影片,发挥大湾区在题材资源、电影人才、产业资本、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凝神聚力,讲好“广东故事”。
(二)打造一个全流程制片服务平台,统合湾区内所有的景观、影棚、演职人员、设备器材、交通食宿配套等拍摄制作资源,为影视制作企业提供制片成本核算与管控、完片担保、区内优惠政策咨询、申请、审核等服务,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影视制片服务中心枢纽。
(三)举办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电影节”,以大型电影活动聚集产业资源,提升地区的国际影响。同时,以中国5G互联网建设和广东省发展4K影视产业为契机,将中国影视产业的数字化版权产品推向海外主流市场,助力中国影视产品“走出去”,逐步形成国内最重要的影视乃至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集散地和海外推广枢纽。
(四)成立一个为年轻电影人提供实战机会的实验电影厂,为珠江电影学院等影视院校的师生提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平台,为大湾区培育电影新生力量,打造电影人才闭环。
(五)组建一条区域性的“大湾区电影院线”,连接粤港澳三地市场,作为优秀粤语电影或具备大湾区特质电影的放映平台。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新创造的实力体现。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呼唤“出新”的广东电影,文化强省建设需要“出彩”的广东电影。让我们加大对广东电影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用光影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
(发言者系珠江电影集团影视规划部总监,特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