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通尘肺病人救治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2020-01-20 18:21:2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胡世杰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打通尘肺病人救治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在当前的医疗条件下,尘肺病可防不可治,患者只能通过对症治疗延缓病情,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愈。由于绝大部分的尘肺病病人都是绝对贫困人口,往往“一人得病,全家致贫”。如何对尘肺病病人进行更好的医疗救助,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减轻医疗和生活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是我省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问题之一。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尘肺病病人存量大,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劳动者患尘肺病后,一般不再从事工作,而是选择返乡休养生活。建国后至2018年底我省共报告职业性尘肺病18026例,主要分布在韶关、梅州、广州、河源、佛山等5市,其中韶关市共报告病例7743例。2019年全省开展的职业性尘肺病随访和回顾性调查共完成14680例尘肺病病人的调查,占报告总数的81.44%,其中现患病例4563例,死亡病例10117例。4563例现患病人中:壹期尘肺3023例(66.25%)、贰期尘肺1073例(23.52%)、叁期尘肺467例(10.23%),享受工伤保险待遇3134例(68.68%)。
  《尘肺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指出:“通过全面的健康管理,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合并症,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尘肺患者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质量和相对健全的社会活动能力。”然而,我省大多数尘肺病病人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村,几乎很难获得长期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仅仅靠村医或自己的理解进行自我疗养,在病情严重时才选择去市或省里的医院就诊。长此以往,病情不仅得不到有效好转,还可能使病情进展加速恶化,甚至并发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二)康复站建设尚处于空白阶段,医疗救助最后一公里未打通。我省目前基本实现了每个地市至少有1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病诊断、治疗、康复工作;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但尚缺乏1个尘肺病康复站或点,远远达不到国家和我省关于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有关尘肺病康复站的建设要求。我省关于尘肺病康复站能力建设机制也有待完善,如缺乏专项经费,没有建设标准和工作方案等。
  (三)承担康复站工作的医务人员数量缺口较大。我省现有职业病诊断医师800余名,主要分布在省市,以及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职业病防治院、疾控中心或医院,而在尘肺病存量较大的县或村中,医务人员数量较少,缺口巨大。目前我省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多数医生均缺乏尘肺病治疗康复的工作经验,也未参加过相应的培训,难以胜任尘肺病健康管理的工作。
  二、建议
  做好尘肺病病人康复工作是打赢尘肺病防治攻坚战的关键一步,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省尘肺病求治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快尘肺病康复站建设,打通医疗救助最后一公里。
  (一)加快尘肺病康复站基础建设。设立尘肺病康复站建设专项资金,常住尘肺病病人达到50人的镇街,依托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尘肺病康复站;常住尘肺病病人达到10人的村居,依托村卫生站建立尘肺病康复点,配置必要的医疗用房、设备和常用药物。同时,建议省卫生健康委康复站纳入我省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鼓励省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对有需要的乡镇或社区开展技术扶贫工作,帮助其尽快建成康复站。
  (二)加强尘肺病康复站能力建设。尽快出台尘肺病康复站能力建设指导意见,包括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等。简化尘肺病病人医疗救助方式,使康复站与市县有关医疗机构可进行良好对接和转诊,同时实现患者医疗救助系统内“一站式”便民结算服务,避免报销救助“来回跑”。利用好互联网+职业病防治平台,开发远程医疗救助模块和手机APP,使康复站能随时接入省、市职业病防治机构,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智慧医疗助力,提高康复站服务能力。
  (三)培养和留住基层尘肺病康复人才。针对尘肺病康复站医师缺口巨大的问题,建议一是开展多形式(培训班、跟班培训、网络教学等)和多专业(职业病学、公共卫生、心理学、健康教育等)的培训活动,快速持续提升康复站医师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省、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定期选派专家到康复站驻点技术扶贫,为尘肺病病人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发言者系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医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