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创新中医产业发展模式
助力建设中医强省的建议
当前,我国中医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务院陆续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规划,将发展中医药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并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政策推动。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也把中、西医放到发展全局中共同谋划、共同部署。
广东省作为岭南中医发源地,中医历史底蕴深厚,历代名医辈出,中医药资源丰富,群众认可度高。2006年,广东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中医强省的发展目标。2008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省。2016年,广东在全国首先进行中药资源保护地方立法,制定《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2018年,广东率先出台实施《关于连锁中医医疗机构管理的试行办法》,推动跨地域的连锁经营、规模发展,目前已成功批复3家连锁中医医疗机构。
广东建设中医强省十几年来,中医药资源与服务能力实现翻倍增长,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中医产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始终存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中医产业发展模式,更好地助力广东建设中医强省,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基层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薄弱。广东的医疗资源发展十分不平衡,资源大多集中在广深等经济发达的核心城市,粤东西北地区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医疗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中医人才数量明显不足,年龄结构老化,诊疗水平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
(二)中医医院的考核评价指标“西医化”。尽管广东很多中医医院都引入具有中医特色的指标来对医院科室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但现有的中医医院考核体系大多参考西医医院的考核体系来建立,尚未形成科学完善、符合中医特点的评价标准。这大大削弱了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
(三)中医药的大数据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由于中医更多的是基于经验性的诊断,对于同一种疾病,不同的中医开出的药可能不一样,使得中医知识难以显性化、标准化。借助信息技术能更好地助力中医产业的创新发展,将大量的中医药知识标准化。但目前广东的中医药大数据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医生诊疗还停留在传统人工看诊阶段,没有充分利用名医诊疗经验和资料典籍进行大数据标准化应用,为中医诊疗提供更好理论和技术支持。
(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效果不显著。虽然在过去的三年间,广东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方面陆续出台了多项方案和计划,各类健康服务产业如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健康管理、健康旅游等方兴未艾。但由于发展时间短,对产业定位、布局和重点缺乏统筹,在财政支持、技术创新、人才保障等方面缺乏定向支持,缺少起示范作用的引领性项目,没有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不同城市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
二、建议
(一)加强基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第一,大力推进基层中医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简化审批许可手续,鼓励县、乡级地区成立更多的中医医院、中医馆,在基层乡镇卫生院等设立中医科室;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和老中医在基层开办中医诊所。第二,壮大中医人才队伍。完善基层中医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开展基层定向培养中医学生计划,提高基层中医机构从业人员的薪酬待遇,建立相关的人才保障和激励制度;鼓励现有基层中医人员通过岗位培训、外出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提高岗位技能;建立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同时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启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
(二)建立科学完善、符合中医特点的考核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标准指挥棒的作用,加强对中医技术使用率、中药使用率、中医药的临床疗效等指标的考核,突出各项考核指标的中医药特点,建立科学完善、符合中医特点的评价标准。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中医标准化。基于广东省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临床专家等积累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以及大量的诊疗资料、中医文献、典籍等,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建立“病—证—法—方—药”数据库,构建中医临床数据处理系统。在数据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应用数据分析,包括临床疗效分析、中医方剂的相似性挖掘、中医知识图谱的构建等,达到大数据应用的目的,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四)发展具有广东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充分利用广东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先行发展的优势,重点扶持广东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优化健康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健康服务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新项目;依托粤东西北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各地医药种植资源,推动广东中医产业的医疗、养老、养生、旅游、文化的融合,培育若干健康服务示范城市、示范项目和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