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要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亟需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支撑。如何建立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模式的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成为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一)广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服务于产业体系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智能制造业人才匮乏,远未满足制造业、尤其是高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以制造业基地东莞市为例,东莞每年需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近5万人,而广东的中高职院校制造类人才年培养约9万人,换言之,仅东莞就需要广东年培养技能人才的56%,可见制造类人才在珠三角非常紧缺。
(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的层级结构失衡。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层级结构失衡,难以适应产业迈向中高端需求。目前,广东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仅为31.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据有关数据统计,近三年来珠三角地区80%的技能人才只适应中低端岗位就业要求,高技能人才培养不足,难以满足高端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专业结构欠合理,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目前职业院校设置的第二产业专业结构低于产业结构需求,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出现倒挂。职业院校对经济产业发展的敏感力弱、专业调整速度慢,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滞后,造成人才供需结构矛盾不断加剧。
二、建议
(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将其打造成世界先进职教国际交流区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学习和借鉴德国、瑞士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先进经验,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探索建设几个示范性的“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将其打造成世界一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区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以职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符合相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优势专业,专业设置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对接当地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以先进制造、高端制造领域的工科教育为主,重点培养本科、专业硕士层次的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工程师,吸引国内外一流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
(二)创新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内以混合制模式共建一批产业学院、政校企共建的职业培训学院,精准对接产业和城市发展需求,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探索让企业成为职教主体,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实践基地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型实训基地。参考日本和香港职教体系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激励机制,引导企业把最新生产技术和最先进设备提供给职校,让职校掌握前沿技术。
(三)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内实行青年国际生实习交流计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青年实习交流计划的联合意向声明》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青年实习交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有关政策规定,“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可探索每年有序有计划接收中德两国各一百名优秀青年实习生,要求年满18周岁且未满35周岁,包括已完成至少四个学期高等教育的高校在校生、毕业未满12个月的高校毕业生、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在校生、毕业未满12个月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允许实习生赴对方国家进行不超过6个月的实习,学习职业技能,丰富国际阅历,提升技能能力。
(四)利用大数据调整“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内院校的专业设置。做好大数据统计,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未来梯度布局的需要,紧贴世界产业发展前沿,有针对性地引导开设相关专业,分批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应用型专业(群)。开设高端产业紧缺人才专业,使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更为精准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需求,从而破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五)把参加第41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广东省获奖选手充实到“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内。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代表了职业技能发展的世界先进水平。在第41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的中国选手有99名,其中38名是我省选手,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获奖选手都是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人才,而且经过国家集训队专家指导和国际比赛磨练,应该充分发挥获奖选手各自特长,把技能和参赛经验传承给园区内学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