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提案

2020-01-12 04:10:4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210
  案 题: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提案
  提 案 者: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
  类 别:医卫
  内容: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扎实推进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当前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珠三角核心区以外机构,财政支出压力大和卫生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公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导致医疗服务体系格局和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之间出现了不适应和不匹配情况。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一、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良性运营压力大一是基层综改以来,乡镇卫生院出现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萎缩、科室减少、人才流失、设备搁置老旧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地群众基本需求,业务收入较以往大幅降低。二是我省现有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分布不均衡,优秀人才、先进设备等集中在省城和各地市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目前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卫生院“门可罗雀”。三是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机制亟待完善。目前的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营收和现有财政供给,仅能维持基本运行,短期内无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看病就医需求;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和调整没有经过科学合理评定,由政府直接确定,且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常导致医疗服务入不敷出;医疗服务绩效激励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经济指标任务难以完成。截至目前仍有部分县(区)的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是需完成指标任务后才能获得相应财政供给。由于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创收能力有限,难以完成任务数。二、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匮乏一方面人员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基层医师短缺,医务人员配置不足,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定编人员未达到省里每千人口1.26人的标准,出现超员服务。另一方面人才招聘难,流失严重。由于工作量大、待遇不高和缺乏有效激励机制,优秀医务人员难以发挥专业特长,发展有限、流失严重且招聘难。针对目前发展需要,我们建议:  一、完善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建议逐步取消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经济指标任务数,进一步加强省一级牵头抓总与统筹力度,引入省、市和县(区)三级财政按比例合力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加强人员经费保障。根据实情对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在编在岗人员参照国家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工资与部分绩效工资由省、市和县(区)三级财政按比例统一下拨,并预留绩效工资的10%作为考核金。基层公立医疗人员的节日费、公积金、社保费、政策性补助等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随政策调整而调整。二是进一步加强专项经费保障。设立基本建设及修缮、设备购置、维修保养等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和保障基层公立医疗机构改善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三是设立偏远人员保障金。根据实际收入情况,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保障和补贴服务人群较少的边远乡镇卫生院,并列入年度预算。四是设立奖励性绩效考核金。省、市和县(区)三级财政每年按比例安排经费,设立奖励性绩效考核金。根据门诊量、住院量、医疗收入等指标每月考核,提升医务人员积极性。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探索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人才储备、人员流动等制度机制,着力解决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缺乏、专业人才不足等现象。一是加强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合理核定、调整或增加基层公立医疗卫生人员编制数,并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补充编制核定数不足的用人需求。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具体岗位和招录专项人员,使人员结构比例符合发展要求。二是科学优化基层绩效考核机制。在不违规情况下,允许基层公立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适当设立加班、值班、夜班和下乡等补助作为绩效工资发放项目;科学调整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医疗卫生人才储备库和人员柔性流动机制。选拔一批40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医疗卫生人员分别进行省、市和县(区)三级的周期性培养和统一管理,提高各科专业技术人才储备量。同时,探索建立城乡公立医疗机构间、基层公立医疗机构间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促使优质医疗卫生人才效用最大化。三、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财政投入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结合各地市实际,加大财政、医保的改革力度,在保基本同时,健全完善个性化服务、差异化需求的补偿机制和收费标准,最大限度调动家庭医生能动性。另一方面强化对医联体的财政投入。目前在医联体建设方面,对基层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以及区域远程诊疗等方面,仍缺乏有力财政保障。医联体建设经费的保障,能有效地提升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能为学科发展形成有效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