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5G技术及应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片区的提案

2020-01-12 23:45:3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121

案 题:关于发展5G技术及应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片区的提案

提 案 者:民革广东省委会

类 别:科技

内容:

2019年是5G商用的元年,也是人类书写信息化进程下一个激荡十年的起点,5G 技术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从底层重构当前世界。5G改变世界,是信息化浪潮下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5G与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将会构成新的网络基础设施,催生出更多的新社会运作模式。高质量、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将快速在各个领域普及(例如教育、医疗、金融);智能化全自动生产线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取代大规模标准生产而提供定制产品;社会管理能力因海量数据而提升,治安维护、环境保护等成本明显降低。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5G和移动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两大中心城市,广州、深圳在5G产业布局方面捷足先登,在多个领域走在前列。

5G时代来临,粤港澳大湾区蓄势待发。粤港澳大湾区在5G技术及应用方面,优势明显: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终端产业链优势。华为、OPPO、VIVO,国内手机销量前三的企业已经被粤港澳大湾区占据,作为5G的核心战场,手机仍将作为5G和大数据的核心载体,手机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支持5G,海量的联网终端意味着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分析利用将在城市交通建设,人们出行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产业转型,智慧升级。以东莞为例,近年来,东莞从“世界工厂”到“创新高地”,产业转型,创新升级,如今,全球每5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来自东莞。从代工鞋包服装到研发智能终端,这是东莞从“三来一补”到“自主创新”的跃升。也正是得益于这些产业的转型升级,2017年,东莞GDP再次突破,达到7582亿元的辉煌成就,从东莞制造走向“东莞智造”。

三、创新要素集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广东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稳步推进,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比如,在全球5G标准制定、技术和商用筹备等方面,华为走在全球前列。

四、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明显,在珠江口东岸,从广州出发,经东莞直抵深圳,有一条熠熠生辉、规模超万亿的电子信息产业带,这也是博弈5G时代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优势和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围绕5G的产业变革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推进,众多制造业企业纷纷抢滩布局,一条集研发、生产、应用为一体的完整5G产业链已初见雏形。

建议:

一、区域布局,打造成世界级5G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球科技风口,拥有万亿发展前景的5G产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新的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要在机制政策创新、资源要素保障、财政资金扶植等方面对5G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要将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5G产业集聚区,促进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变革,构建研发、生产、应用的完整5G产业链。5G不仅对当前的信息通信产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也对传统制造业的供应链、生产链、价值链带来质的提升。5G技术应用可升级智能工厂,助力企业实现设备感知与联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在线实时精准控制,赋能智能制造企业,从而提升制造业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

三、为5G产业链搭建要素对接平台。大湾区已经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5G龙头企业,拥有涵盖5G核心器件、5G网络设备、5G终端设备、智慧物联等为主导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5G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过程中,大湾区要统筹规划,与5G产业链龙头企业一同,推动5G产业链在大湾区集聚,为5G产业链相关企业搭建要素平台。

四、打造智慧城市,5G为大湾区居民便利生活“赋能”。伴随着5G网络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加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深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资源在地域、时间利用及类型利用上存在严重失衡,通过智慧城市的发展可以因地制宜,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公平”,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城市规划、建筑让人赏心悦目,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适合居住、工作的全面性城市。

五、搭建大平台,出台优惠政策。5G已经成为2019地方两会工作计划中的高频词。政府需要为这一重要机遇搭建大平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已经有了很多的硬件基础,可以以5G为媒,建立产业园,引进高级别博览会,引进更多物流网及互联网企业,通过搭建大平台,汇聚全球大数据行业精英,吸引广深的高新企业,高新人才,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以为大湾区的产业转型灌注更多的活力。

六、完善5G相关人才引进的政策保障。大湾区在服务配套、子女入学、项目审批、平台搭建、入户办理、住房安置等方面应该给予人才更多更好的保障服务,积极打造人才政策“洼地”和创业环境“高地”,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