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提案

2020-01-13 00:19:27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136

案 题:关于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提案

提 案 者:民革广东省委会

类 别:环保

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当前,湾区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应坚持六海统筹原则,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整合规范各类规划、功能区划要求,防范风险、守住底线、用好权限,努力构建滨海新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屏障,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和创新源泉。

一、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综合保护现状

(一)海洋岸线利用的功能分布

粤港澳大湾区总的海岸线长度约为1480千米,海域面积为20318平方千米。海岸线规划利用功能可细分为交通运输、渔业、旅游娱乐、工程工矿、造地用海等类型。

(二)海洋及海岸带保护基本情况

六域新增污染源径流入海,造成部分城市近岸海域水质呈现富营养化特征。海域水质监测项目中包括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等主要指标已非常接近标准限值。

二、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规划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海岸带利用粗放低效、协调机制不畅。围垦造地导致岸线质量和功能下降,海岸带综合管理协调机制不畅。生活岸线用地预留不足,公共资源配套欠缺。城市交界地段岸线割裂。

(二)近岸海域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入海主要污染物包括石油及其产品、重金属、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固废和热污染。海洋生物污染不容乐观,镉、铅、砷等重金属超标。

(三)缺乏综合规划顶层设计、海岸带管理混乱。涉海部门管理边界存在职能交叉和空白。如:根据《土地管理法》滩涂属于国土管辖,但水务部门也持有滩涂围垦项目的审批权。海岸带范围界定困难,规划空间部署差异大。

三、关于加强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建议

(一)“多规合一”,统筹编制海岸带综合规划

1.明确海岸带综合规划的内涵和作用。海岸带综合规划需统筹“海六空间”、“涉海规划”、“海六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三方面内容。海岸带宽度的界定,应综合考虑现有滨海环境、产业布局等影响。

2.科学编制海岸带综合规划。建议完善“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形成海岸带综合规划体系。制定海岸带生态保护红线并作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控制线。

3.探索应用海岸带“多规合一”技术途径。统一海岸带数据获取技术标准、用地分类标准与数据格式,加强涉海部门规划信息系统的对接。

(二)“管理创新”,全面建立涉海统一协调机制

1.创新领导机制。进一步明确规划的行政主体,组建海岸带综合管理委员会,负责海岸带综合规划实施情况的审查,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

2.创新协调机制。明确海岸带规划实施主体,建立自上而下的督导与协调机制。抓好不同层级、平行部门的协调,厘清事权范围,使横向、垂直管理衔接有序。

3.创新监督机制。建立实时联动的海岸带开发利用跟踪监督机制。定期组织海域环境、使用现状、违法情况等监督检查,建立海洋监测动态数据库。

(三)“生态优先”,打造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美丽海湾

1.实施承载力评估,开展现有岸线资源的梳理。建议尽早开展岸线承载力(资源、生态、环境等)评估工作,科学计算海岸带环境容量,推定海岸线开发模式和开发强度。

2.划定生态红线,强化海洋污染的源头治理。建议划定六域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保护以及围填海控制、海洋生物资源等红线。强化六地污染源头治理,推动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3.加强湿地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和缓冲功能。建议整合海岸带尚未开发的林地、农田、鱼塘及生态旅游区等岸线,高规格建设滨海湿地公园,维护滨海生态平衡。

(四)“取法乎上”,打造滨海经济绿色发展的典范

1.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建立新经济版图的点、线、面、体。结合“多点一线”(3个自贸区、2个特别行政区、1条海岸线)、“一体多元”(滨海经济共同体)布局,推动产业要素资源面向湾区之心集聚。

2.取法乎上、择优招商,培育大湾区经济新增长极。建议滨海产业结构配置方面,优先引进研发、设计、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跨境产学研合作,探索科研资源异地配置、本地转化模式。

3.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提升滨海经济的低碳、环保含金量。加快海岸带低碳环保产业布局,推动绿色包装、生物降解、垃圾治理、清洁能源、工业智能化改造、环境净化、建筑节能等产业的培育。

(五)“产城融合”,构筑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

1.加快拓展海岸带优质生活空间。高水平打造滨水城市特征岸线,扩大岸线退缩范围,把最好的岸线资源留给社会公众,高质量设计打造沙滩景观。

2.加快推进海岸带生活设施配套。推进客运枢纽工程建设,拓展水上巴士航线。加强滨海森林、湿地、地质等休闲资源开发,完善海滨浴场、休憩茶室、海上绿道、观景平台等公共空间营造。

3.加快谋划和发展滨海旅游产业。建议狠抓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提升“湾区游”的知名度(如:推广海上冲浪、帆船运动、沙滩音乐节、海上温泉度假、游艇会等)。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优化滨海新城地标、廊道景观、夜间亮化、文化艺术空间设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