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安居工作的提案

2020-01-13 01:26:0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218
  案 题:关于做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安居工作的提案
  提 案 者: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
  类 别:劳动人事
  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湾区建设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提升区域联动和区域竞争力是湾区的核心建设目标。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引领”,用改革开放的办法举全省之力推进“双区”建设,充分发挥“双区驱动效应”,纲举目张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人才是影响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目前我省资本、技术、人才的“虹吸效应”初步显现,但目前广州深圳等湾区重点城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房价高企和居住困难问题,港澳等外籍人才在湾区内地城市置业存在一定不便,对于湾区进一步发挥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产生一定制约,具体表现在:
  一、青年人才安居保障力度不足。目前我省大部分城市人才住房政策主要针对全球顶尖科学家、高级专家和领军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或区域重点产业、机构指定的专业人才,而对处于事业发展上升阶段的青年人才关注不足。在广州、深圳等热点城市,房价高、租金高正日益成为青年人才面临的严峻问题,青年人才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往往需要面临漫长的轮候期,而租赁补贴也往往杯水车薪。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拓宽面向青年人才的住房保障覆盖面。
  二、人才住房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受土地资源供应的限制,政府集中建设的人才住房存在“空间失配”。居住、就业的空间分离加大了出行距离与时间成本,为人才入住带来不便。因此,有必要科学规划人才住房空间布局,并积极探索开拓全方位、多渠道的人才住房筹建方式。
  三、港澳人才在粤安居置业存在不便。港澳人才在湾区内地城市安居置业仍存在一定的不便,主要体现在:一是9市购房政策不一致且限购政策时有变动;二是香港居民在内地城市购买住房时,在住房按揭方面仍存在一定障碍;三是缺乏港澳模式建设管理的求职公寓和青年社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安居政策的精准性以及实物供给的针对性。湾区当前的人才安居不仅是政策覆盖面较窄,在空间布局方面存在一定的供需失衡,且缺乏针对港澳青年人才的专门性安居方案。
  围绕以上问题,为进一步发挥“两区虹吸效应”,提出优化湾区人才安居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多层次精准实施人才安居政策,重点保障青年人才安居。人才的多层次特征决定了其住房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建议各市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完善人才认定标准,针对不同层级的人才精准施策,满足其多样化的住房需求。同时,各市应加大对青年人才安居的重视程度,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原则,以发放租赁补贴和供应政策性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以有限期保障为主要方式,为青年人才提供生活过渡导向的中短期、阶段性住房保障。
  二、优化人才住房供应的空间布局。一是提高人才住房的职住平衡水平。重点梳理地区重点产业及创新平台的分布情况,尤其是广、深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区,评估人才房空间需求,强化工改工、工改保的人才住房配建比例;加强高科技园区、创新产业园区、总部基地等人才就业密集区域,以及半小时通勤圈内的人才住房供给;积极增加在旧工业区改造、园区生活配套、地铁高密度上盖配建等多种渠道的有效供应。二是鼓励多主体参与人才住房供应。鼓励用人单位或产业园区采取自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建设人才住房,政策可允许单位适度调整其自有土地的用地性质或改建闲置的非居住建筑,为青年人才提供租赁住房;鼓励社会机构投资和经营人才住房,其土地由政府以一定的优惠条件出让,人才住房的经营采取市场化运作,租金应以保本微利为原则。三是探索建设城际人才住房新市镇。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等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下,借助轨道交通的优势,在产业合作的城市交界处,采用新市镇的规划建设模式,打造风味独特、景色宜人、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若干个人才特色小镇,探索跨区域协调统筹的“产业+人才房”新模式。
  三、加强港澳人才在粤安居的政策与服务保障。一是适度降低港澳人才享受安居政策的门槛。鼓励珠三角9市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人才安居政策,港澳人才享受工作所在地相关人才安居和住房保障政策。在湾区应聘或提前实习的应届港澳毕业生可按规定入住人才公寓。二是完善港澳人才购房政策。港澳人才持居住证,可按规定在工作所在地购买自住商品住房,并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和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方面与工作所在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人才优粤卡”持卡人在购买商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方面与工作所在地户籍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探索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在重点产业功能和国际人才集聚区试点打造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国际人才公寓、高端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多样化的居住设施,提供国际化的管理和服务,满足不同类型国际人才及家庭的居住需求。港澳及外籍人才优先安排入住国际人才社区。建议在广州、深圳科学基础平台、创新载体中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