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农村治涝灌溉保障,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的提案

2020-01-13 23:31:3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063
  案 题:关于加强农村治涝灌溉保障,助力我省乡村振兴的提案
  提 案 者:农工党广东省委会
  类 别:综合
  内容: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要分阶段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治涝灌溉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农村水利在治涝灌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50年代全面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一大批蓄水、引水工程,整体提高了我省农村江河防洪能力和建成较完备灌溉网。近20年来,先后通过大型泵站的改造、大中型灌区的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水库加固、高效节水灌溉改造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农村防洪灌溉能力,为我省农村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改革开放后,随着我省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水利向城市水务转型,水利建设重点也随之改变为解决城市防洪、供水、污水处理等水问题,目前我省已基本完成规划内的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然而,作为保障农业发展、粮食安全重要基础的农村防洪、灌溉体系,却仍以上世纪50-70年代建成的水利工程为基础在运行,由于大部分工程已到设计使用年限,加上年久失修,存在问题比较严重,已成为我省实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之一。主要问题如下:
  一、建设标准低、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目前我省农村治涝、灌溉体系中大部分水利工程由于建设年代早、建设标准低,远达不到现有的防洪、排涝和灌溉标准,加上这些工程设施年久失修,特别是小山塘、小水陂、小泵站、小堤围、小灌区等“五小”水利工程和连接水源、田间的干支渠,由于建成后未得到过更新、改造和较好的维护,工程设施损毁、机电设备锈蚀老化带“病”运行,工程功能衰减非常严重,有的甚至已失去应有的功能,因此造成很多农村地区易涝、易旱,部分农田不能耕种,形势不容乐观。
  二、人员经费、养护经费等“两费”严重短缺
  我省大部分市、县、镇政府对农村水利公益性工程重视不足,“重建轻管”现象十分严重,认为管理资金效益不明显,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设施人员经费、养护经费等“两费”投入不足,特别对村管的“五小”水利工程的“两费”投入几乎为零,导致很多“五小”工程因无钱维修、无钱请人管理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201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省农业农村投入欠账较多,“三农”发展水平与我省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三、工程管护机制缺失
  我省农村治涝、灌溉体系工程管理缺失主要体现在:(一)工程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五小”工程的管理,责任不明、无人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二)人员机制缺失,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年龄老化。由于经费紧张导致管理人员机制无法建立,很多农村水利工程特别是“五小”工程几乎都由农村留守老人来兼顾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而且年龄老化严重,很多管理人员都超过60岁,有的达到80岁;(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由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农村治涝灌溉工程特别是“五小”工程几乎没有管理制度,或者有制度如同虚设,很多管理人员甚至连基本的技术名词都听不懂,更谈不上规范管理;(四)行业监管存在真空区域。“五小”工程非常缺乏行业管理标准、指引,怎么管、如何管成为一个真空地带。
  因此,为实现我省努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国前列,需尽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中治涝灌溉的短板。
  建  议:
  一、加快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及排涝、灌溉渠系的更新改造和重建工作
  针对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隐患突出、功能衰减严重的“五小”水利工程和排涝、灌溉渠系,建议由省政府牵头、以地方为实施主体,加快推进更新、改造和重建工作,完成排涝、灌溉渠系的疏通和加强配套工程。通过5-10年时间的建设,恢复、提高我省农村治涝、灌溉体系能力,为乡村振兴、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保障。省级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地方负责落实配套资金,专款专用。
  二、解决“五小”水利工程的“两费”问题
  各级政府应重新正视“两费”的重要性,各级财政增补对“五小”水利工程的“两费”投入。省、市、县各级政府设立专项的“两费”资金,省级安排专项引导资金,市、县财政应从公共财政预算、水利建设基金、水利规费收入、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安排“两费”,有条件的地区鼓励计提不高于2%的建设资金用于“两费”,同时健全“两费”管理机制,管理人员工资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
  三、健全工程管护机制
  各级政府应落实“两费”长效机制和人员机制;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并颁发“五小”工程的行业管理标准,完善管理考核体系,加强监督和技术培训,积极推行多种管理、维修养护模式;工程管理单位落实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争取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健全工程管护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管理人员队五稳定、素质高,以及工程管理标准化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治涝灌溉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