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合城市更新推进交通精细化规划和建设的提案

2020-01-14 00:34:2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275
  案 题:关于结合城市更新推进交通精细化规划和建设的提案
  提 案 者:金双泉
  类 别:综合
  内容:
  结合城市更新推进交通精细化规划和建设,扎实提升城市交通品质—以广州龙洞片区为例
  一、综合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经历了沧桑巨变,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在资本循环的逻辑下迈向服务化,建设用地资源日益稀缺,已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城市空间更新成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新动能。城市更新活动导致区域内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交通出行需求特征发生重大改变,原有的交通体系很难适应并促进新片区形态的发展,需对交通系统进行更新重塑。伴随广州城市组团结构逐渐完善,中心区土地资源稀缺性促使产业结构沿着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天河区龙洞片区产业形态继续向高端聚集,越来越多的金融、商业、教育等行业进驻,总体上加速向综合商业区转型,政府主导下的整体规划更新及市场强势驱动下的自发更新并重并存快速进行。就交通区位而言,龙洞片区处于广州主城区东北向沿国道G324对外通道重要节点,但受狭长带状地形地貌制约,交通网络的可舒展性不强,当前广汕路交通拥堵已成常态化,地铁6号线龙洞至燕塘段运能严重不足,片区内城市道路网络主次不明晰,区域交通系统持续恶化,呈现典型的城市更新片区交通乱象。与此同时,根据相关规划,广佛城际轨道东环龙洞站将与地铁6号线植物园站同台运行,增(城)天(河)高速将在片区内衔接华南快速和广汕路,片区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的同时,过境交通、对外交通和内部交通将进一步交织,交通组织面临严峻考验。随着广州综合交通的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发展,类似更新片区交通问题已经呈现或即将呈现普遍性。
  二、更新片区交通规划精细化研究的建议当前,“交通强国”战略作为行业提质发展的主旋律,省、市层面正相继推进综合立体交通协调发展,就“大交通、大网络”进行了总体优化布局,但类似宏观规划往往侧重于通道完善和优化,针对片区交通衔接和组织等精细化研究一般仅提出规划建设的原则和方向。当前,广州市的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的宏伟目标,一大批重大交通设施即将开展建设,将为城市更新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塑与纠错提供了宝贵的发展契机。针对如何利用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发挥对存量用地的激活作用,促进国土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优化和完善规划编制。交通与用地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对于交通可达性变化较大的地区,应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加强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协调与配合,将重大交通设施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用地作为特殊用地,纳入正在广州试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流程中,进行重点管理。当高速公路等重大通道进入更新片区或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在更新片区布局时,对于影响范围内的用地(具体可由技术部门开展专项研究,可参考美国道路出入口管理条例、世界各国对轨道TOD范围的划定等技术文献),建议在国土空间规划程序中规定:在片区更新策划方案阶段就应要求同步开展交通专项规划研究和交通影响评估工作,并形成交通优化专章落实到更新策划方案中,而在控规调整阶段则要求开展道路交通专题评估工作。政府主导下的整体规划更新片区应将交通规划部分纳入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中,在片区更新方案申报过程具体落实;市场强势驱动下的自发更新应强制推进交通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按照相关规划配置进行落实。专项交通规划或交通影响评估工作的编制应上升为法定或规范程序。
  2.创新规划编制技术和内容。更新片区专项交通规划基于精细化策略的深度研究,保障各个层级上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宏观层次应着眼于广州全市城市交通政策、结构、布局对更新片区的交通区位影响,成果应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交通发展战略规划衔接,中观层次应着眼于更新片区道路交通组织与外围衔接交通环境的关系,成果应与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和分区的综合交通规划衔接,微观层次应该着眼于交通组织和空间设计,以道路空间和轨道站点为核心组织片区用地功能,成果应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成果既应体现片区特点,又要体现国际标准,可参考香港、纽约、东京等国内外优秀地区交通发展经验,从增强片区对外辐射能力和营造内部宜人的交通环境作为发展方向。与片区策划方案同步开展的交通优化设计分析工作:一是梳理交通规划边界条件、协调周边道路及交通设施规划、提出道路交通改善及优化方案;二是结合更新项目用地方案开展交通承载力初步评估、论证交通优化方案的科学性。
  3.应加强交通与用地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交通设施周边高可达性的用地承载了城市主要功能,是城市门户和价值高地,随着用地功能和交通功能的变化,有必要加强对两者一致性的跟踪与管控。建议采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一年一评估、五年一调整的措施,对交通与用地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确保二者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