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填补史前海洋文化研学空白,修复“环珠江口文化圈”的提案

2020-01-14 00:49:01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020
  案 题:关于填补史前海洋文化研学空白,修复“环珠江口文化圈”的提案
  提 案 者:茹晴
  类 别:文教
  内容:西方世界长期认为,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只有农耕文明,没有海洋文明。这种偏见也影响到我们自己。特别是香港部分年轻人,对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认识还停留在西方人的世界里。其实,中国三大城市群都位于东部沿海,发展模式与世界各地成熟湾区一样,本质上是海洋文明发展到高端的产物。
  我国对史前和先秦遗迹考察最多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海洋考古工作多限于宋元后的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目前长三角已有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京津冀也有天津的中国海洋博物馆,唯独粤港澳大湾区没有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史前海洋文化遗址游径公园”体系,修复“环珠江口文化圈”,已迫在眉睫。
  一、现状和问题。
  1.“环珠江口文化圈”史前海洋文化自成系统。环珠江口指珠江口两侧沿海及南部岛屿,涵盖粤港澳大湾区“9+2”11座城市。考古专家从海岸和近海岛屿上沙丘遗址产生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发现,这片海域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史前海洋文化文化区,他们把这个文化现象称之为“环珠江口文化圈”。目前我国对“环珠江口文化圈”史前海洋文化系统的认识还停留在学术层面,全国已评定3批共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而广东至今还未有遗址入选。广东的相关工作集中在近现代部分,没有考虑追根溯源。
  2.弥足珍贵的769处摩崖石刻岩画藏在深闺人不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广东登录属于石窟寺与石刻类的不可移动文物共769处,是全国摩崖石刻岩画最多的省份,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1处,包含摩崖石刻、碑刻、石雕、岩画和其他石刻等几大类别,内容多为题诗、题名、题字、铭记、地界、官衙文告、洪水标志和革命标语等,上下绵延6000年,分布在20个城市88个县级以上行政区。这些摩崖石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很高,丰富宽广,是广东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广东历史的重要档案。
  3.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振兴缺乏文化内涵。广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重。广东经济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第一,人均GDP仅居全国第八位,人均GDP最高的黄埔区是最小的五华县的22.9倍;城乡收入差距为2.6:1,高于同为经济发展强省、人口密度相当的浙江省的2.1:1。从目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情况来看,仍侧重于硬件建设,缺乏文化内涵。
  二、对策和建议:
  1.在珠海横琴中心沟围垦农场旧址建设“伶仃洋海纳百川博物馆”,举办“伶仃洋海纳百川文化论坛”,填补史前海洋文化研学空白,重建中国海洋文明全景发展史。
  伶仃洋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中心和海洋文化中心,从古至今,粤港澳大湾区所有重要历史进程都与伶仃洋密切相,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重点发展平台正在以伶仃洋为中心集聚,已经成为中国财富聚集度最高的“财富湾区”。伶仃洋海域和海岛都属于珠海管辖范围,所属岛屿对香港、澳门形成环状包围圈,有丰富的地下文物和水下文物,对珠海及所属海域和岛屿的研究,有很强的代表性。
  2.以摩崖石刻为线索,参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办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大湾区史前文化遗址游径公园”体系,修复“环珠江口文化圈”,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树立岭南文化IP。
  建议粤港澳三地联合出台管理办法,参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做法,以摩崖石刻为线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分别以“海纳百川”、“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己任”为主题,有选择有重点、分期分批地结合周边可利用的区域按标准建成遗址公园,串珠成链,构建大湾区文化遗址公园体系,修复“环珠江口文化圈”,全景式展现“环珠江口文化圈”6000年海洋文化历史长卷,以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树立岭南文化IP。
  3.建议粤港澳三地联合推出“寻根认祖”文化、旅游、体育、游学研学活动
  港澳地区研学市场潜力巨大。从国际经验来看,越是财富高度聚集的地区,对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休闲的消费需求越大。建议制定统一的标识系统技术标准和建设指引,推动实现三地互立信息柱;会同港澳,有计划地组织粤港澳三地大中小学开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研学夏令营活动。
  4.大力发展有文化内涵的民宿产业和旅游产业,吸纳更多中低技能劳动者转岗就业,让本土文化受益于本土人民。
  改革开放40年来,珠三角地区组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民工在最短时间里高效率从事现代化工业生产,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和最快速度生产出世界最高品质的产品,探索出了一种能让最低层民众受益的经济体系。这种宠大和多元的组织能力,充分体现了海洋文化海纳百川、敢为人先、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是“民本思想”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完美结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广东有条件发扬并放大这种精神,组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本土中低技能劳动者转岗发展又文化内涵的民宿业和旅游业,以重构方式导入新锐的文创产业,以“绣花”功夫和“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