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省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提案

2020-01-14 00:55:3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301
  案 题:关于完善我省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提案
  提 案 者:冯方平
  类 别:综合
  内容:
  截止2018年末,广东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接近15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针对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将急剧增加。2016年,广东省卫计委(今省卫健委)组织制定了《广东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心理慰籍和社会支持等全面照护;2017年起,省财政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列为省财政社会福利专项资金,支持养老爱心护理、临终关怀等项目建设。虽然我省临终关怀服务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仍存在服务资源稀缺、服务水平不高、管理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1、临终关怀服务资源稀缺,供需严重失衡。以省内走在前列的广州市为例,尽管医疗资源丰富,公立三甲医院云集,但可提供专业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屈指可数,截止2019年2月,广州市医疗机构中,开设了临终关怀科的仅有10间,临终关怀床位数不到1000。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截至2018年末,设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疗机构仅2家,养老机构9家,相关社工机构仅有3家。临终关怀服务发展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滞后,例如上海市在2014年就已建设了1700张临终关怀床位。总体而言,各市及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床位资源配置及专业服务人员均严重不足,临终关怀服务供给远远无法满足众多终末期患者的需求。
  2、行业服务标准尚待完善,服务水平待提高。目前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员资质、服务技术等标准和规范仍有待完善,缺乏法规保障和实践可操作性。终末期患者的服务往往处于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医疗。在临终期,很多患者家属们往往要求医生“尽最大努力抢救”,结果患者带着一身痛苦离世,“80%的医疗费花在最后一个月”,耗费了大量医疗资源。这种情况在公立三甲医院尤其突出。二是服务不足。医护人员对癌症镇痛阶梯治疗方案、心理安抚技巧等掌握不足,或者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受限等原因,导致患者未能受到合适程度的关怀服务,往往在煎熬中度过人生最后一段路程。
  3、投入及保障制度不够健全。临终关怀是以最少的医疗干预减轻患者的痛苦,最大程度减少技术性医疗手段和药物手段,而现行医疗收费标准下,只有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和用药才会有收益。因此,以社会效益为主的临终关怀机构普遍存在资金缺口问题,运营压力大。现有基本医疗保险对临终关怀服务支持不足,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沉重;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投入和激励机制,很多医疗机构出于成本与收益考虑,不愿投入过多资源。建议:
  1、构建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增加服务资源供给。建立以县(区)级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底,非公有制专业服务机构为补充,省市级大医院提供有效支持,涵盖住院、门诊、家庭服务等多功能的临终关怀分级服务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在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临终关怀科,建设临终关怀病区,配置专业医务人员及相关设施设备;引导有条件的县(区)级医院转型为提供长期康复、护理及临终关怀服务的康复医院;指导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临终关怀门诊及随访服务,逐步加强康复、护理床位配置,并探索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临终关怀服务相结合,设置日间病床或家庭病床,使临终关怀服务深入社区、走进家庭。二是加快分级诊疗机制建设,以医疗联合体为纽带,加强省市级三甲医院对区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持续、有序的临终关怀服务。三是加大政策引导,促进社会力量举办临终关怀服务专业机构,在规划设置、行政审批上予以倾斜,并考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对临终关怀机构给予一定的运营补助,大力支持民间临终关怀机构运营和发展。
  2、加强行业服务标准指引,确保服务规范有效。在《指引》的基础上出台细则,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开展安宁疗护工作,建立监督评估和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加强护理站、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确保服务质量。二是进一步推广探索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管理,为终末期患者及家属提供“一站式”的教育、辅导、舒缓、生前预嘱等专业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将临终关怀服务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扩大临床路径种类,优化临床路径病种,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三是加强对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三基三严”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