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突破基层医疗人才瓶颈的提案

2020-01-14 01:00:1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375
  案 题:关于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突破基层医疗人才瓶颈的提案
  提 案 者:钟志雄
  类 别:医卫体
  内容:近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建设高度重视,不仅持续加大了硬件设施的投入,也对基层公共卫生事业实行补贴。在广东省打造“顶天立地”的医疗大格局中,“强基层、补短板”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计划三年内,以500亿投入到基层,其亮点之一是全省选定47家中心卫生院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并升级其为县第二、第三人民医院。
  本人作为一名医生,并管理着正在努力建设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的梅州市人民医院,对医联体的建设一直关注和思考。在2019年1月的省政协会议上,就目前的医联体建设现状,递交了《构建市县镇“一家人”医联体,重构美好的医疗市场秩序》的提案。
  关于构建紧密型医联体的构思,我院在2019年开始实践。得益于广东省的强基层政策,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中心卫生院、丰顺县留隍镇中心卫生院得到了升级与改造。2019年,在当地县政府的推动下,我们全面托管了这2家中心卫生院。
  在日常工作里,我经常到基层开展医疗帮扶,深入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遭遇到医务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只有高楼大厦,只有先进设备,缺乏人才来使用,是不行的!
  存在问题:
  一、有设备缺医生。自2017年起,广东计划3年内在全省统筹出各级财政资金500亿元,投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建设。近几年来,乡镇卫生院、县医院快速“鸟枪换炮”,但存在的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其中,设备易得,人才难获,设备齐全的基层医院普遍面临的人才瓶颈问题。在一些偏远的地区,严重缺乏具备资质的影像、心电诊断医师,即使是高薪招聘也无济于事。
  在医技领域,需要医师有丰富的医疗影像经验,才能准确诊断。由于医学人才培育的结构性问题,医技人才整体缺口较大,优秀人才大多数留在大医院,种种现象导致了基层医院的人才瓶颈问题,即使有设备,也无人擅长使用。而医疗设备更新换代快速,这样的闲置局面,既耽误了患者治疗,也浪费了设备资源。
  同时,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专业团队的匮乏程度,基层医院在遇到疑难病例时会临时借助“外脑”,这种不稳定的帮扶渠道,会造成比较大的误诊风险。不仅损害了患者健康,也破坏了群众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和其品牌的价值。
  二、人才难引进、难留住。许多基层医院放宽录用政策,到大学招聘应届毕业生,应聘者寥寥无几,前往上班的更是少之又少。许多基层医院花大力气培养业务精英和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当他们学有所成后,就跳槽到更好的医疗机构,人才流失的同时出现专业技术空缺。由于人才不足,诊疗不规范的现象明显,用药不规范,辅助用药比例高的问题突出,手术微创运用水平低,术后疤痕长以及康复期长,落实单病种管理和临床路径管理程度不高。整体上,医疗服务供给的产品质量较差。
  三、投入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大量基建工程的投入,虽改善了就医环境,却没有解决人才缺失的瓶颈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2018年,全国10831家一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总量仅为2.2亿人次,和2017年数量相持平,可见基层服务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升。
  四、基层医生缺乏职业成就感。在年轻一代的基层医生看来,在基层医院工作,平日接诊的都是最普通的常见病多发病,缺乏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专业技术失去了进步的空间。因此,他们出现了职业成就感低,没有明显的职业成长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日渐消耗中不断退步。
  解决建议:
  在托管2家中心卫生院后,本人对上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建议大医院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开辟一种将人才从引进、培养并留住的机制,形成一个良好的联动机制。
  一、由医联体中心医院统一招人,并集中调配。例如,我院在全面托管了2家中心卫生院后,可以统一招聘卫生院所需人才。由于我院是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首批三甲医院、百年老院,在吸引人才上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同时,我院每年在全国多所高等医学院校招聘,有很多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资源,能够根据岗位的不同需求和应聘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更合理的人才调配。
  二、由医联体中心医院统一负责人才的规培和职业终生培养。在通过三甲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后,再调至基层医院。经过大医院系统培训的医生,其专业技术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诊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也变得今非昔比。此后,在医联体中心医院的统一安排下,基层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定期到中心医院培训进修,确保其专业技术能力和院总部同质化,甚至一样拥有各种外出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保持终生学习的职业状态,形成优秀的职业成就感,在医联体内部共同进步。
  三、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开拓基层医疗人才招聘的机制创新。由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可以适当降低“入口关”,择优选择专科毕业的医学生。同时,通过医联体中心医院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把好“出口关”,把好“质量关”,确保输出合格的、优秀的基层医务人才,保证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