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提案

2020-01-14 17:16:2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案 号:20200034
  案 题:关于“中华文化涵养师德”的提案
  提 案 者:李卫东
  类 别:文教
  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在立足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文化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等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凡事德为先,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锤炼高尚师德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道德的巨大功能,对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师德涵养尤其重要。因此,中华文化涵养师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一定社会的教育总是反映和服务于一定阶级的要求。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讲政治明大德,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神圣使命,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生命,开启学生智慧,实现立德树人。
  2.教育在本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显性或隐性的交往过程。与人类一般物质生产活动不同,教育过程中学生所感受和体验到的不仅只有知识和技术,而且包括教师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在这个意义上,高尚师德是对学生产生积极教育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对青少年阶段这个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以优秀文化涵养师德是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省不少中小学仍存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力度不强,传统文化在师德涵养方面的作用未能突显,个别地区的教师师德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建议: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培育体系。师德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师德考评与奖励机制、建立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机制等,形成一套涵盖师德建设、师德考核与激励、师德失范监督与惩处等全领域的制度规范,让师德培育有据可依。
  2.营造涵养高尚师德的文化氛围。文化塑造人,教师的高尚师德离不开文化氛围的熏陶。根据新时代的特点,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系统建设,综合运用新媒体、融媒体唱响师德主旋律,避免不良网络文化和思想对师德师风的负面影响,营造涵养高尚师德的文化氛围。要大力选树师德榜样,评选表彰师德模范、师德先进集体,结合学校特色探索开展一系列新时代师德宣教活动,宣传好师德典型、讲述好师德故事,营造涵养高尚师德的榜样文化氛围。
  3.通过丰富的形式载体完善师德涵养全过程。有关部门或中小学校可通过理论培训、团队研讨、实践体悟等形式,以及主题活动、榜样典型、地区特色文化等载体,构建一套贯穿教师全职业生命周期的方式方法,让师德培育有法可循。要充分发挥学校组织宣传凝聚教师的功能作用,将中华文化涵养师德与教师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与教师自我成长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生命成长营”、“师德模范领航工程”、“争做四有好老师”等举措,让师德培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