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主席会议关于加快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2006年7月14日)

2016-12-16 02:21:0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主席会议

关于加快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建议

2006年7月14日)

 

为贯彻落实今年初我省召开的建设中医药强省会议精神,努力提高中医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满足基层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促进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4月至5月间,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赴我省的广州、汕头、汕尾、阳江、云浮、清远市及所属的荔湾区、花都区、澄海区、海丰县、阳春市、罗定市、连州市进行调研,听取了所到地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情况介绍,考察了部分县市区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召开了有相关部门、部分中医院和中医师参加的座谈会,同时,对某些重要问题开展问卷调查。7月14日,省政协九届三十一次主席会议审议了调研组的调研报告。

 

主席会议认为,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并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体现在:农村中医医疗三级网络初步建立;农村中医专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迈开了步伐;中医药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中医药服务状况还远远不能适应广大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明显不足;中医服务领域仍亟待扩大;中医人才学历层次偏低,断层问题比较突出;在发挥中医“简、便、验、廉”优势、方便基层群众看病需求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领导与宣传,完善管理机构

 

要把加快农村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框架,全面规划,统筹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普及中医药基础知识,宣传中医中药疗效优势,突出中医注重“天人合一”、强调整体、辩证施治、注重心理的理念,提高群众对中医优势的认识。建议开展“乡村名中医评选”活动,分批遴选出农村名中医,发给证书,广泛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发挥他们的特长。通过对中医药的宣传,在农村基层乃至整个社会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认真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精神,尽快在全省市、县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管理人员,以加强对农村中医医疗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同时,强化省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职能,以加强对全省农村中医药工作的管理、协调和服务。

 

二、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与网络建设

 

我省大部分县级中医院是由镇卫生院改造而成,基础差,投入不足,建议增加对农村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重点向山区和东西两翼倾斜。在增加投入总量的同时,建议改善投入结构。财政支持重点在几个方面:一是支持县(市)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专项建设经费,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二是支持重点镇级卫生院重点专科建设。三是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四是培训中医药人才。五是支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此外,要完善乡村卫生站的补偿机制。目前,省里已对基层卫生站实行一站一人的补偿政策。建议把中医生纳入补贴的范围统筹解决,以稳住最基层的中医队伍。

 

三、以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目标,完善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

 

开展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的试点表明,推动这项工作,对促进农村中医事业发展效果明显。要按照《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区)建设标准与评审细则》要求,不断完善农村中医三级服务网络功能。一是抓“龙头”(县级中医院),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专科建设,突出品牌特色,完善服务功能,走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发展道路,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要加强临床科研工作,以科研促业务,以业务促发展。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对口帮扶力度,尤其要发挥县级中医院在培训镇、村中医生方面的作用。二是强“枢纽”(乡镇卫生院),落实卫生院业务用房、设备和人员“三配套”措施。大力推行中医适宜技术,支持帮助村卫生站开展中医业务。三是建“网底”(村卫生站)。我省乡村卫生站已基本建立,但服务水平普遍不高。调研中我们多次发现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针对仍有40%的村卫生站尚未开展中医业务的情况,建议在财政补贴、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这部分卫生站尽快开展中医药业务。要把中医三级网络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很多地方把中医治疗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这对农村中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要发挥乡村个体中医师的积极作用。在目前条件下,这是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要建立和完善乡村个体医生的准入制度,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对乡村医生提供免费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农村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基层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建立不断向农村输送合格中医人才的机制。发挥各级卫生学校的作用,开设中医药专业。要积极办好湛江、江门、新兴三所中医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缓解农村基层中医人才的不足。二是鼓励在职学习,支持从事农村医疗工作的医务人员继续深造,以提升学历层次。三是根据中医传授、诊疗等的特殊性,制定对农村中医药人员的支持政策,特别是在岗位准入和技术职称晋升方面,建立行业的审核与评价标准,提高他们的素质,以稳定人才队伍。四是在政策上引导中医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中医院工作,建议设立专项,为愿意到农村中医院工作的中医本科学生支付助学贷款,并签订协议,明确其权利与义务。五是设立农村中医药培训专项资金,免费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医药人员进修提供服务。六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短期在职培训。省、市、县分别培训县、镇、村医务人员。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人才培养形式。

 

五、推进中医药创新,满足农村基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

 

上世纪50年代,中医对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发挥了重要作用,疗效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随着乙脑疫苗的问世,这类世界性的难题迎刃而解,中医治疗乙型脑炎的辉煌随之而去。这一事例说明,医药的创新是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从全局上看,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坚持走科技创新的道路,着重创新中医药科学,逐步制订中医药标准化制度,提高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中医事业。就农村中医药服务而言,加快中药剂型的研究和创新十分重要。要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对临床疗效明显、深受患者欢迎的中药制剂,医院应加强与中药厂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快产业化进程,为群众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服务。要十分重视把好中药质量关,在中药的种植、加工、炮制和制剂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中西结合治疗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这是很多地方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这也是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在农村大力推行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力求用较低的成本防治基层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此外,不少乡村卫生站用草药防治疾病,效果很好,对这些做法也应予以重视、支持。通过多种措施,努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