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互联网+”在2015年可谓独领风骚,这股热潮也蔓延至2016年,并渗透到经济、民生、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东风既起,如何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这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也是政协高度关注的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广东省政协各出奇招,掀起了一波“互联网+”高潮。
“互联网+三农”,推动农民创业创新
什么是“互联网+三农”?从实践来看,农村电商是重要表现形式。在广东,宽带等电信基础设施覆盖城乡,以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粤企军团已经成为行业的主要引领者,电子商务蓬勃兴起,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都为互联网在广东“三农”领域生根发芽创设了适宜的环境。然而,互联网与“三农”的深度融合,在广东,仍然存在综合规划能力较弱、政策供给能力不强、工作创新意识不够、统筹推进水平偏低等问题。
民建广东省委会早早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展开深入调研。为补齐“互联网+三农”的发展短板,今年,民建广东省委会向广东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大力发展“互联网+三农”,推动农民创业创新,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提案。
提案建议,完善对“互联网+三农”政策创新的综合性顶层设计机制,尽快出台推动广东“互联网+三农”建设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实施“网络强农”工程;在铺好“信息高速公路”的同时,加快建设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在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基础上,进一步织密农村交通网络,优化国、省、县、乡道路布局,夯实冷链物流设施基础,繁荣乡村快递市场,打通农产品外运外销的“最后一公里”;要借助“广货网上行”、淘宝“广东馆”等现有品牌,还要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全国影响力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和产品品牌;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的融合进程,创新对农民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培训形式。要构建开放型、市场化的农民信息化培训体系,防止个别政府部门和培训机构滥竽充数、套取资金;广东既要打“网络牌”,也要打“扶贫牌”,更要打“特色农产品牌”,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产业扶贫形式,综合运用扶贫产品品牌效应,扩展扶贫开发与互联网经济的接触面积和合作空间。
“互联网+居家养老”,线上线下联动服务老人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已经成为民生焦点问题。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上看,居家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居家养老目前普遍存在财政投入不足、家庭医疗服务资源不足、老人日托接送不方便、专业人员欠缺等问题。
民建广东省委会认为,在信息化时代发展居家养老产业,应以“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提升,通过大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挖掘,线上线下互动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养老服务,推进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便捷化、智能化。为此,民建广东省委会向省政协提交了《关于“互联网+居家养老”的建议》提案。
提案建议,建立“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库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供求平台,集衣、食、住、行、医、学、购、乐等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使老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拔打电话、登陆网站、一键式呼叫等方式获得服务;通过“互联网+”整合社区资源,充分利用养老机构已有的网络、管理和人员、设施优势,开展对社区老年人的日间照顾和上门服务;发挥“互联网+”培训人才优势,开展老龄护理保健专业在线教育课程,加强供养老行业的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开展“互联网+”宣传推广,通过政府各职能部门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宣传居家养老的新方式,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到“互联网+”居家养老工作。
“互联网+医疗”,信息共享与安全两手抓
2015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运用“互联网+医疗”技术可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性变革,实现多方共赢:对于卫生行政部门来讲,可以更好地推动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对于医疗行业来讲,可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对于医护人员来讲,可以方便诊疗活动提高效率;对于患者来讲,可以改善看病就医体验。
此外,“互联网+医疗”也推动着医药卫生产业发展链条、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线问诊导诊、远程医疗、医药电商、智能可穿戴及慢病管理、精准医疗和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都将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如此多的好处,怎能不让人心动?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互联网+医疗”还面临着发展和管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健康大数据未能普惠共享,制约了“互联网+医疗”的深入发展。二是“互联网+医疗”也带来了信息安全和服务质量保障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民盟广东省委会向省政协提交《关于规范和促进“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建议》提案,建议加快出台广东省《“互联网+医疗”管理条例》,明确“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有条件准入领域、限制性开发领域,设置涵盖生命健康信息的记录、存储、传输、运用以及信息安全保密、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保护条款。同时,也要分门别类制定“互联网+医疗”各领域的质量标准和管理规范,推动医疗健康信息共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