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工作室架起“同心桥” 广州海珠区政协积极探索基层协商平台

2017-03-29 00:29:0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通讯员  廖娴君  钟秋云 
  “2015年,政协委员工作室作为基层协商平台和区、街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作用初步显现。”4月19日,在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十四届六次会议上,区政协主席江绍强对政协委员工作室取得的成绩十分赞许。作为基层政协,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情民意,推进协商民主落实到基层,这是海珠区政协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5年6月,海珠区政协在全区18个街道成立了政协委员街道工作室,海珠区所有本届政协委员按照工作地(或居住地)分成18个组,分别进驻各街道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约有16名政协委员。委员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包括在街道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活动;搭建政协委员接地气、察民情、听民意的平台,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建立常态化的基层协商机制;加强各方面的协商互动,寻求和凝聚共识,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街道经济发展、城区管理、维护稳定等建良言、献良策。工作室运行大半年以来,不少政协委员纷纷“点赞”。他们认为,工作室便于政协委员更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还能借助这个平台,充分调动各委员的资源,提高委员履职的效率和积极性。
  创新基层协商,委员履职更高效
  “工作室不是要大包大揽,而是要找准切入点做能有所作为的事项,哪怕数量不多、事项不一定新颖,但要有实际意义。”海珠区政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区政协要求每个委员工作室每年需围绕一两个议题进行讨论,每季度起码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委员们需深入基层调研,充分协商讨论,共同形成一两份有前瞻性和参考价值的专题建议,促进街道解决一两件事情。
  南华西街道工作室的区政协委员潘伟芳表示,以往区政协委员只根据文化、经济等不同界别来分组,再组织开展调研、协商等,开展频率和深入程度都有所限制;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或提案,也要通过区政协来逐级落实。这些周转过程花费了不少时间,影响效率。“现在各街道有了根据点,就方便很多。需要基层调研和数据,可直接和街道沟通。有什么建议想法,跟街道一碰头,说不定马上就可以实施。”
  因此,各街道工作室选定的议题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根据当地特点和委员的优势特长来拟定。例如,昌岗街结合政协委员艺术行业的人文优势,积极推动艺术文化建设;凤阳街工作室重点围绕布匹市场升级转型、园区化管理开展活动。
  中大布匹市场坐落于凤阳街道,“五类车”管控历来是个老大难问题。“相关部门虽一直严厉打击,但目前场内的五类车确有现实需求,一时间全部取缔并不现实。我们便召集街道工作室的政协委员进行调研、商讨,探求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该工作室主任李雪红介绍,经过实地调研和长时间的讨论,政协委员们最终制订了一份完善的方案:对中大布匹市场划定四至范围,在边界竖立明显标志,进行园区化管理。“简单来说就是要设立规矩,将场内的五类车纳入管控。”
  此外,工作室还提出在布市边界设立货物中转站,由专门货车与场内的“五类车”对接,确保货物流通;还建议发动场内大型企业,投资运营免费接驳公交,连接地铁站和场内集散点,减少“五类车”数量。“由于方案细致、具可行性,上交后即获得了通过。委员们感到有所作为,都十分兴奋。”李雪红说。
  去年,海珠区政协重点培育了6个工作室,围绕促进“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建设、推动中大布市转型升级、弘扬岭南画派文化、社区养老、广纸片区改造等特色工作,积极开展活动。
  加强深度与广度,打造“四有”委员工作室
  “每个工作室的委员来自社会各界,一名委员发现问题解决不了,可以借助其他委员的资源和渠道共同解决。对各街道的工作主题也能集思广益,迸发出更多火花和点子,再分工实施。这就是创立工作室平台的意义所在。”潘伟芳认为,政协委员街道工作室在资源整合方面有很大潜力。
  据介绍,海珠区政协还创新性地建立特约委员制度,由辖内各街道推荐64名热心公益、有一定实力和名望、具备参政议政的各行各业的代表,组成街道社区特约专业(行业)委员,参与街道工作室工作,进一步集合更全面的基层声音和资源。
  目前,海珠区的18个街道政协委员工作室运作已渐入佳境。江绍强提出,要按照“有人气、有特色、有作为、有形象”的要求,优化提升政协委员街道工作室,发挥政协委员、社区特约专业(行业)委员、工作室联络员三支队伍作用,开展好基层民主协商活动,做到街道工作室职能有政协特色、开展工作有自身特色、委员活动有自己特色。
  为了更好地深入基层,做好履职工作。区政协委员郭晓颖在今年区“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利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在“海珠区政协”、“海珠区人民政府”、“海珠区公众信息网”等官方网站上公布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制度介绍、委员介绍、工作计划、具体地址以及办公电话等信息。同时,在网站上公布已为群众解决的民生实事问题,以及展示工作室为群众开展各种活动的成果。“通过采取社区与个人结合,实体与网络结合的方式建设新形式、多层次的政协委员街道工作室,把工作室打造成与群众沟通的‘同心桥’、服务基层群众的‘同心窝’、委员履职尽责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