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通讯员 曾德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自2014年以来,广东启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珠三角区域更是成为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领头羊”,“1+1+7”的城市科技创新蓝图的轮廓被逐渐勾勒出来。在这股创新“浪潮”中,还有哪些“礁石”需要清理?6月6日,广东省政协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为第三季度常委会的专题议政寻找破门之法。
去年11月12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揭牌,国家和广东省都对其寄予厚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提出珠三角要率先创新,给全省提供支撑,尤其是深圳、广州要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1+1+7”的区域创新格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朱小丹也表示,建设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广东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广东省政协今年把“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进展及对策措施”定为第三季度常委会的议政题目。“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很宽,专业性很强。从哪个角度来议这个事,请大家来研究一下。”座谈会一开场,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林木声就给大家抛出了问题。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是一个落实创新驱动的平台和载体。我们不仅要把珠三角发展起来,还要为国家自主创新提供示范,其经验和做法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认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只需在提供制度、创造环境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使资本更有效率,人才更有活力,制度更有创造力。
汪一洋建议把调研的重点放在管理创新和制度、体制创新上。他认为,目前广东省制定的政策措施大多集中在科技创新上,制度、体制创新做得不够,甚至有些制度把创新的路“堵死了”。他以经费管理为例,“买酱油的钱就不能买醋,即便你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经费的使用用途不能更改,这些说明我们在制度上不太适应创新。”他指出,政府的制度创新更易于复制、推广,更具长效性,把产业发展交给市场,政府通过制度建设做好服务、监管工作,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
“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中小型创新企业;平均每天有46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这样的“神话”产自深圳,创新发展战略成就了深圳经济发展的奇迹。广东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院长王珺分析,深圳之所以能在创新之路上遥遥领先,关键在于资本市场。
“我们过去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这对追赶型经济发展作用明显。但进入创新阶段,直接融资变得非常重要。创新驱动发展首先要求资本市场以直接融资为主。”王珺表示,发展资本市场固然重要,但需要在有效的管理中去推进。“现在有不少地方政府对资本市场不熟悉,所以在这方面有作为的空间。”他也赞成汪一洋的观点,建议省政协调研组以制度出发,着眼于制度的激励性、匹配性和协同性,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资本市场发展,保障珠三角的科技创新。
林木声充分肯定了政协委员们的意见,并提出专题议政的重点应以制度为抓手,以发展为落脚点。即通过推动制度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珠三角区域创新的协调性和规模效应,形成创新型经济发展格局。他强调,省政协要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用数据说话,增强调研的针对性,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一份科学的、专业的建议。
据悉,广东省政协每年都会开展两次常委会专题议政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这是一年中的两大重头戏,所选择的题目均是当前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每次专题议政活动都要提前几个月筹备,深入调研,反复研究,数易其稿,最后形成调研报告提交给省政协常委会讨论,经常委会审议后方能提交至省委省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