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好政府、社会、群众三篇文章 广东省政协开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专题视察

2017-03-30 18:30:27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通讯员  古流森
  从广州往北走,连片的青山,茂密的丛林映入眼帘。这里是珠三角的后花园,也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最后一公里”。6月29日至7月1日,由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林木声率队的省政协第四视察团来到清远开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专题视察。视察团对清远基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取得的成果表示赞许,同时建议要继续做好政府、社会、群众三篇文章。
  改变政府观念: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
  6月29日下午,天气有点闷热,清远英德市的横石塘镇正在酝酿一场大雨。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从横石塘镇文化站三楼传出,这是官湖狮队正在进行例行排练。与窗外的乌云密布截然不同,排练室内明亮宽敞,还有风扇在呼呼地吹着。“自从有了文化站后,我们排练舒服多了。”狮队的队员笑着说,村里离文化站只需几分钟的路程,没有农忙时,村民都爱到文化站来玩。
  除了狮队在这里排练,还有老人家在棋牌室里下棋,妇女带着小孩在游乐池中玩耍,村民在阅览室中看书……好一派休闲娱乐的景象。这一切得益于广东省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从2011年起,广东省财政共投入9亿元,扶持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清远市财政每年则投入1000万元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英德市也累计投入1亿多元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等方面建设。文化站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按照201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如今,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多少距离?清远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之一,大片的山区与少数民族地区都是推广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据清远市副市长陈建华介绍,目前清远市在2015年全市文化三馆(站)达标率95%,超额完成了省规定的2016年80%的文化馆(站)达标率不低于80%的要求。横石塘镇文化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外,视察团还走访了连江口镇文化站、太平镇门口岗村文化站、清城洲心街文化站和市文化馆。但政协委员们普遍感受是:同质化严重,千“站”一面。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原巡视员廖曙辉说:“基层文化设施在建设时,应该融入当地的艺术文化风格,承载当地文化遗产信息。”他特地称赞了门口岗村文化站巧妙利用宗祠改建而成的经验,值得借鉴。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广东省委会秘书长龙建平则提出,要分层次、按需求来建设文化站,不能“为指标而指标,为建设而建设”。省政协委员、清远市政协主席梁志强对此表示赞同,提出“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市、县、镇、村各自的定位要进一步理顺。
  “所谓均等化,关键要补短板,而短板在于农村。”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委主任姚恒尹认为,在农村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文化站比较困难,应该把重点放在镇一级的文化站建设上,以镇的文化站为依托,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向村辐射延伸,带动村的文化服务。
  林木声表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平均化”、“形式主义”、“一阵风”都是不可取的。可借鉴姚恒尹的建议,形成一种以镇带村的模式,发挥镇的文化站三个作用:区域文化阵地的依托作用,活动带动引领的作用,各村基本文化人才的培训作用。“把镇一级做扎实,上下就能形成联动。”他说。
  善用社会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横石塘镇文化站共3层,总面积达2700平方米,可谓当地一个标杆。当林木声在与该文化站站长张监硕细谈时,却发现偌大的文化站只有5位工作人员,其余人员都是志愿者。“要想管理好文化站,策划好的活动,还是需要高水平的人才。”张监硕表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真正用在文化工作上等精力很少,希望能增加文化站的编制,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清远市其他地区的文化站,即便是清远市区的文化馆也不例外。阮理明是广东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是清远市文广新局特地从广州“挖”回来的高才生,也是市文化馆的唯一研究生。“大家都不愿意来清远工作,都往广州、深圳跑。”
  对此,视察团的政协委员表示将大力呼吁,解决编制问题。同时,委员们也建议要用好志愿者的力量。省政协委员、南方卫视主持人陈星建议挖掘和策划文化站志愿者的故事,参与国际的志愿服务交流活动,通过众筹的方式引入一些志愿服务。
  一个优秀的文化站除了要有好的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文艺人才。在连江口镇文化站视察时,视察团遇到了当地的“名角”——吴小毛。在他的组织下,连江口镇浈阳曲艺社成了远近闻名的民间社团,而吴小毛发自内心的对连江口镇的热爱,以及文化自豪感也感染了大家。“我们要把民间的文艺积极分子组织起来。他们既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者,又是分享者。他们与当地人住在一起,与附近的文艺团体、省市的文艺团体有交流,这个文章就可以做得很大。”廖曙辉感慨道。
  “均等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考虑它的可持续性。”林木声认为要从三方面着手:阵地、人才以及活动。他提出,政府要通过社会化的手段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和志愿者,把民间志愿者和能人组织起来,并且巡回利用。
  发动群众参与,讲好百姓故事
  7月1日,视察团召开了座谈会,政协委员们谈得最多的是文化传承问题。姚恒尹指出,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在方式创新、内容创新上下功夫。“关键是贴近群众,在镇和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可以结合年节开展。”他十分赞赏横石塘镇文化站举办的千人包粽子活动,认为可以开展更多这些方面的活动。不少委员还建议,目前文化站里的藏书要增加实用性、普及性、常识性的图书,例如农业技术类、村史和地方志等。
  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钟晓毅则提出,要讲好老百姓的故事,讲好清远的故事,讲好广东的故事。首先要接地气,她以连江口镇为例,该镇有江口庙、盲仔峡、曹主娘娘等历史传说,还有英石文化,都可以充分宣传和推广,打造当地的文化品牌。然后要在接地气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清远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文学、诗歌、字画等方面的创作居于广东前列,这些在引进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大有可为。”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倪根金也建议,广东应加强地方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提高知名度,把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这是个思路,应该往深做,提升内涵。”林木声点头,建议清远可以组织文化界人士,以清远为题材进行创作活动,其创作成果可以用作展示或留存。
  钟晓毅接着提出了动与静的问题,“目前看到的公共文化都是比较静态的,下一步可以做动态方面做得更好。”对此,陈星也建议,文化站里摆放的物品要增加互动环节。“例如在门口岗村的文化站里有一个石磨,大家都很感兴趣地上前推一把,这就产生了互动效果。”
  林木声指出,群众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在基层,文化活动更要体现群众参与性,体现地方特色,有观赏性和观摩性。有了这三条,就不愁没有老百姓来参与。”
  在最后总结时,林木声说,清远的经验表明,文化不是有钱的地方才能搞,没钱的地方也能搞,而且还能搞出特色。接下来,要进一步总结清远的经验,研究和设定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建立工作机制,推广到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