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建言体育场馆开放利用:增加总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

2017-03-31 00:54:1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通讯员  刘力强  王光飞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实现全民健康,必须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因此,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利用变得尤为重要。继去年关注体育产业之后,今年广东省政协把切口放小,聚焦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利用问题,先后赴广州、佛山、韶关等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在9月14日召开了对口协商座谈会。
  省政协常委、科教卫体委副主任杨迺军首先介绍了调研情况。他说:“总体而言,总量还是不够,现有场馆的开放还是不够充分,存在不愿开、不敢开的现象,一些场馆先天不足,在业务指导、服务和监管方面还有空间。”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建议:增加体育场地总量;盘活存量,把现有的场馆开放利用好;提高质量,增加体育人口,提供服务指导。
  增加总量,加大政府和社会投资
  目前,广东省现有各类体育场地146719个,人均体育场面积2.01平方米,与广东小康社会发展指标人均2.5平方米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体育场馆供给的短板在哪?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招少鸣认为是粤东西北。
  “体育场馆供给是严重不足的。15分钟健身圈在中心一级城市基本上能满足需求,在二级城市根本达不到。农村若按10里路有体育场地的标准,粤东西北也是达不到。”招少鸣表示,这是目前体育部门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供需补足,单方支撑不起。”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在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空间的供给方面下大力气,将其纳入政府的社会建设公共预算中,像修马路那样去修公共体育场馆。
  省政协常委、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朱征宇指出:“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需求不同,城市要空间,农村要设施。”他认为,老百姓去公园运动的比例高于体育场馆,需要的是体育空间,建议调整统计标准,把建有健身器材的公园也纳入统计范畴。省政协委员张晓丹也提出类似建议,她认为把高尔夫球场这种人少价高的场馆纳入统计数据不科学,应予以剔除。
  在增加体育场馆供给方面,调研组建议,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和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或参与投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改造;落实财税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在全民健身事业方面的公益性捐赠;科学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因地制宜,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健身场地设施,利用景区、公园及空置场所建设场地设施。
  盘活存量,建立政府部门联动机制
  据统计,广东省全天开放的体育场地占总数的47.9%,部分开放的占17.56%,不开放的占34.54%。所谓“不愿开放、不敢开放”,究其原因在于安全问题。例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会带来包括校园安全、活动人员安全以及活动秩序安全等问题。
  对此,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程与教学处主任夏涛表示,如果能实施场馆进出与学校人员进出分开,或许能消除中小学校开放体育场馆的安全顾虑。例如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游泳馆就是单独设了一个门,社会人员不需要经过校道便能进入游泳馆。“实现这一做法需要有一些设施,也需要经费。建议有关部门能给予部分经费支持。”他说。
  除安全顾虑之外,从属关系复杂,无法实现统一管理,是当前开放体育场馆工作面对的另一主要问题。“例如在高校体育场馆方面,主管部门必须借助教育厅的力量;而在党政机关的场馆开放方面,又需借助政府部门下发通知。”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开放大学副校长孙平指出,省、市、区体育局对体育场馆的开放力度也不尽相同,使体育场馆的管理出现很多问题。
  调研组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联动机制。首先要成立由体育、教育、公安、民政、财政、税务、物价、工商、文化和卫生等部门组成的体育场馆开放领导小组,负责科学决策、组织统筹、督查落实和评估考核等。其次,建议以省政府的名义研制下发《体育场馆设施向公众开放实施办法》,形成各类体育场馆开放经费的资助标准、开放计划、管理方法以及低收费的指导性意见。此外,还要发挥好各级体育部门主导监管作用,调动相关部门主动性。
  提高质量,促进“互联网+体育”
  2016年,广东省内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全省220所大中小学成为开放示范单位,届时老年人将可凭证免费或低收费享用校内体育场馆设施。体育部门将从省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2200万元,给予每所示范学校10万元的经费补贴。省政协委员、广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易佐永认为10万元尚不能满足这些场馆开放的日常开支,更别说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服务指导,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费补贴的金额。
  省政协委员、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跳水教练谭静瑜特别强调了特殊场馆的管理和安全问题。“以我们跳水队隔壁的游泳池为例,白天供大学生们上课学习使用,晚上基本对外开放给周边群众运动。但跳水队使用的跳水池深达5米,比较危险,所以一般不向社会开放。”
  谭静瑜指出,对于那些专业性质较强的体育场馆,需要有相应的专业管理措施。“以我们的日常训练为例,专业指导必须先于运动员进场、运动员进出泳池也必须登记。用严格的管理来保障运动员安全,避免体育事故的发生。”
  为了提高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利用效率,调研组建议,一方面加快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另一方面促进“互联网+体育”发展,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体育场馆等资源的融合,建设体育场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鼓励互联网企业开发场地预定APP手机应用、体育消费在线支付等平台,开发应用国民体质监测大数据,推广普及建设指导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体育健身活动指南,进行运动风险评估和科学健身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