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广东农民收入增长难题

2017-09-15 19:29:0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当前,广东农业面临严重的转型问题。一方面,农业持续丰收,但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由原来第六降为第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广东2018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大短板。” 在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作为该省政协常委的房胜棠认为,广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仍有很大空间,但继续转移农业劳动力将进一步加剧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农村空心化趋势。
  据房胜棠委员分析说,广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下行压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广东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缓慢。广东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升,主要农产品价格接近“天花板”,农业补贴开始逼近约束“黄灯”,资源环境“红灯”已经亮起,农业效益提升和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加上农业缺乏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影响农民增收;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放慢,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幅趋缓。一是本地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困难,二是受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和“机器代人”的影响,一般工作岗位开始处于求大于供的态势,三是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
  “广东必须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目标,持续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大力促进农业人力资源形成“两轮驱动”,破解农民收入增长难题,走出一条广东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房胜棠表示。
  房胜棠建议,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快速增长。继续推进“一村一品”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鼓励支持新型农民围绕乡村观光旅游、“农家乐”、“互联网+农业”等新型农业开展创新创业。推进农产品物流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以及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区与周边农户融合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扶持和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促进农民合作社扩面提质。积极支持农民围绕农产品加工、收储、销售以及商贸、运输等经营活动进入第三产业。
  加快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保持农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鼓励支持企业优先承接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当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积极稳妥解决好广东务工人员再就业问题。积极培育一批特色产业突出、经济规模较大、配套协作程度较高的特色城镇,增强对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扩大广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环境,对省内务工人员优先纳入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流转价格递增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建立基于市场价格的征地补偿动态调整机制,赋予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入更多的分配权。探索转户农民宅基地的正常退出机制,允许转户农民通过市场流转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出让房屋、合规面积的宅基地并获得财产收益。完善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住房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制度,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改革,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加快完善“两权”抵押登记制度,建立“两权”价值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和抵押物处置机制。
  强化政策机制保障,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继续增加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逐年适当提高对粤东西北地区农民的生产性补贴水平,将更多的农业补贴向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家庭农场和纯农户倾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推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化,建立低门槛、宽覆盖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优先将稳定就业的本省务工人员纳入城镇贫困救助、教育救助、应急救助机制。健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机制,稳定实现176.5万相对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