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王竹立: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

2017-11-27 17:58:3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过去农民是身份,如今农民正在走向职业化道路。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副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王竹立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趋势,建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
  王竹立建议,首先要明确政府责任,制定农民职业化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职责,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王竹立认为,要加快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立法,确保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王竹立看来,要推进农民职业化,关键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农民职业化打通渠道。一是明确培养目标,加大培养力度,积极培养农业产业型、农业服务型、农业创业型和农业经营型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立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和信息数据库,明确其认定的条件、标准、程序、主体、机构、责任等。“当前,应在返乡大中专学生、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业创业者、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骨干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农场和家庭农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专业农场和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新增的各种农业补贴,要向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农场和家庭农场倾斜。既要鼓励农村有技术和经营头脑的能人带头建立家庭专业农场,也要欢迎城市里有资金、懂农业、会经营的技术人才到农村发展农场。
  三是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公司。“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要向采取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要引导扶持合作社和农业专业公司做大做强,鼓励职业农民兴办多种产业、多种类型的合作社和公司。王竹立建议,国家和省市的涉农项目应优先安排由合作社或公司来承担。
  此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等制度也是推进农民职业化的重要方面。王竹立认为,一方面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引导劳动力双向流动,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到农村创业。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流转。“既要构建传统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流出机制,又要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进入机制。”另一方面则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农民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既要为职业农民,也要为分化出去的非职业农民提供保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他们在住房、医疗、工伤、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建立职业化农民的有关补贴政策,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农民走向职业化的道路并非一蹴而就,还需要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王竹立建议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不断培育农民职业化的骨干队伍。通过政策吸引、技术培训等措施,培养造就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