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应当有爱国情怀和浩然正气

2018-03-23 23:24:50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马光瑜
 
  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着一系列伟大实践,这些实践必将引起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优秀知识分子代表,民主党派成员如何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展现新作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作出的重要贡献、应该肩负的时代使命以及如何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作了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的关心、关怀和肯定,其家国情怀令人感动。作为这一重要讲话的在场亲历者和省级组织主委,本人倍感亲切和温暖,也深受启发和鼓舞。本人深深体会到: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必须要有家国情怀,胸怀苍生。
  根据自己通俗的理解,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指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其实也是古代士人身份的现代化;如果对知识分子有更高要求的话,知识分子则应该是社会的栋梁与精神的脊梁、良心与良知。古代士人自嘲“人生识字忧患始”,一方面,知识的积累确实可以使其生命个体的成熟与对“不朽”的追问紧密相连,从而更好地审视自我、观照天地、关怀众生;另一方面,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民生民瘼的关切,自古以来就是知识分子忧患情结的主体构成,也是古老的爱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爱的是国里的那一方水土、国里的广大人民和国家长存于历史中的民族精神实践所凝结而成的文化。其实,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并不抽象,不管是古代士人还是当代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家国的眷恋往往深植于个人际遇、乡土情思之中,那拳拳挚情不仅有温度、有力度,更蕴涵着哲思和诗意。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士人多是这样的“心忧”者,从“修齐治平”到“先忧后乐”,从“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孙中山“天下为公”、“振兴中华”的胸怀,到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概,他们或激切、或冷静,持续地省思着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进而把生命历程融入国家民族的事业中,不断突破“小我”,追求真理追寻“大爱”,践行着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的路径,构成了心有大我的大格局、大境界,从而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的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当代知识分子胸怀苍生的时代体现。
  一代有一代之士人,一代有一代之使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不仅成就了一代伟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同时也使一大批勇立潮头的探索者和思想者涌现出来——他们是新时期的知识分子,其肌体里是延续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基因,其眼睛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不平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东渐”种种思潮的冲击,有过放眼西洋的蹈厉奋发,也有过象牙塔里的沉潜涵泳。因而,他们以一种更成熟的士人之心,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建设科学理性当做自己的目标,把民族伟大复兴看做是民族幸福的基础,对国家、民族的前景往往有自觉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倾注了当代士人的热忱,体现了思想和文化的力量。
  笔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有过作为访问学者远赴联邦德国学习的经历。这种经历让本人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富强对个人的影响,并从此成为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我不能说自己有多么高尚,也不敢自诩为学术精英,但心中非常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正是去国多时才更明白:国家的地位与个人的荣辱息息相关,只有亲身参与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来,对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是最心安理得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或许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认同萨义德《知识分子论》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应当是“局外人(outsider)”,知识分子需要的是“反对的精神(a spirit in opposition)而非调适(accommodation)的精神”。然而,在中国,自古至今的知识分子都很难成为仅仅是“反对”的“局外人”。他们大多怀着一颗善良、慈悲、豁达之士心,尊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下意识和担当精神,拥有博大的胸怀以及超越生死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不满足于消极的洁身自好,并超越专业领域,追求普世的正义、真理和审美,坚持以国家、民族和人民为至上的共同奋斗目标,更具有基于这种共同奋斗目标而履行重任的自觉担当,其家国情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他们是国人的典范、民族的精英,是当代中国所迫切需要的。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也使自己深深意识到,当代知识分子必须具有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风骨。
  真正的知识分子之所以是知识分子,源于对“知识”的拥有和追求,更因为他们愿意并乐意成为组成民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一“分子”,积极入世而“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历代优秀知识分子,虽背景各异,或生于世家,或起于寒门,其经历遭际、思想倾向和性格作风迥然不同,然而,纵有狂傲、狷介、洒脱、刚正、敦厚等千姿百态,却都共有一种贯穿其中的精神的一致性——那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风骨,实事求是就是这种精神的时代体现。
  古有“建安风骨”,其对象是“文”,但当代知识分子应有的“风骨”,其重点是“人”,坚持真理是一种士人之魂,是实事求是的无畏精神。这一以贯之的士魂,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言以蔽之:坚持真理和独立人格基础上的科学精神。
  人之高贵,贵在有“格”;士人之格,在于风骨。虽然风骨无形,却突出表现在:真正的知识分子愿舍身外之物、坚守心内之志,不侮食自矜、不曲学阿世,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敢于直面历史、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保持人格完整、精神独立和心灵自由,既有自己清醒的定见,也有一种超常的定力。这定见与定力,源于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体系所形成的判断标准,源于其认同并遵守的原则和道德律令,使其既不为尘俗所迷,也不为物欲所困。这一精神风骨体现出了士人的操守、气节和担当。可以说,正是取舍之际的分明,使真理与良知得以坚守,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当代知识分子,更应该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全局,分清是非,顺应历史潮流,为民族复兴谏诤言、谋良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这是古人的梦想,也是今人的梦想。往往不是杰出者才追梦,而是善于圆梦者才杰出。参政党是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亲密友党,素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履行多党合作框架下的参政党职能,增强五种能力,从而与所肩负使命的要求相符合,让其成员能够真正做到政治上清醒、思想上成熟、态度上科学、人情上练达,对国家、对政党、对个人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当代知识分子才能秉承家国情怀、士人风骨,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进程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实践,充满着困难与挑战。当代知识分子要想在这场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必须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既胸怀梦想,又脚踏实际,既仰望北斗,又不好高骛远和脱离群众,从而成为先进文化的坚守者、社会实践的参与者、优秀制度的捍卫者、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改革开放的促进者,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上真正体现出“四个自信”,知行合一,最终彰显出知识分子的社会价值与使命担当。
  (作者系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主委、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