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服务“一带一路”

2017-09-15 22:23:41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文◎本刊记者      通讯员  黎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才有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以来,广东以公共外交为桥,极大地推动了广东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走在前列。
  在2016年的广东省“两会”政协大会即席发言上,省政协委员苏忠阳手举阿育王柱“抢麦”,呼吁以岭南文化助力“一带一路”公共外交。“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府的事儿,也是每个老百姓的事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我们身在广州,临近大海,也与世界各地华侨界有很多联系,所以理应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做点事儿。”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苏忠阳先后去了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等国家,并三次前往泰国。回国后,他开始结合岭南文化的骨雕艺术,利用传统牙雕技艺的包镶、浮雕、圆雕、立雕、篆刻等手法,精雕细刻出新的白阿育王柱,并发愿赠送“一带一路”沿线的八十多个国家108座寺庙各一对阿育王柱,成为民间外交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苏忠阳只是众多“一带一路”公共外交的践行者之一。在广东,依托公共外交,促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探索正在日益扩大。
  2011年12月,广东公共外交协会成立。此后,全省有8个地级市先后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今年内市级公共外交协会数量则有望突破14个。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公共外交协会会长王荣表示,在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按照我国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外交活动,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工作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目前,广东公共外交协会已连续3年举办“广交世界 共赢发展”交流活动,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驻穗总领事馆官员、在粤外资企业高管、国际商会代表、广交会境外采购商和参展商讲述与广东合作共赢的故事,通过他们的亲身体会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与中国、广东的合作商机无限,前景广阔。此外,广东公共外交协会还举办了“公共外交之夜”交响音乐会、广东公共外交实践与展望研讨会、公共外交专题报告、公共外交研修班等,并积极发动企业家会员参加中国企业“走出去”座谈会、“中国企业走进欧洲”、“中国企业走进拉美”论坛等活动。从2016年开始,在每年的“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期间,举办“广东公共外交周”交流活动,促使广东公共外交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影响更大。
  为总结公共外交在广东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探讨如何利用公共外交,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今年4月中旬,广东省政协外事侨务委员会和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组成调研组,围绕“发挥公共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省直和部分市有关部门、高校座谈会,地级市公共外交协会座谈会,并赴惠州、中山市公共外交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
  调研组认为,广东充分发挥了公共外交的独特作用,在“一带一路”国家涵养人脉,培育土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发展开拓空间,奠定基础,成效初显。与此同时,调研组发现,一方面许多单位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及其作用缺乏常识性认识,甚至有的部门将公共外交等同于“宣传”,对外交往中偏重单向灌输,忽视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广东省外事、经贸、文化、体育、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承担一部分公共外交工作,但由于缺乏信息沟通、综合协调、计划联通机制,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依然靠传统的外事工作体制和机制,存在独立开展各有招数,四面出击合力受限的情况。
  为此,调研组在调研报告中建议,首先加强党委、政府对公共外交工作的领导,提高对公共外交重要性的认识,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提升广东省公共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整体作用。
  其次,发挥民心相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华侨华人、留学生、国外公职人员等重点人群影响国外民意导向和政府决策。“让在外的中国人讲好外国故事,让在华的外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更具说服力。”
  调研组建议创新公共外交工作方式方法,通过柔性化的手段,用外国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文化理念和“一带一路”愿景,形成文化品牌。并建议在中、小学和大学公民教育课程中加入公共外交的相关内容,让提升个人素养与对外形象成为公民责任之一。
  此外,调研组还建议建立“一带一路”建设数据库,通过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开发社交软件,建立线上“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外交网络和公共外交“公众号”等,实行掌上操作,支持鼓励民间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