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届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文件之建议

2016-12-16 02:22: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20057月)

 

为配合中共广东省委的中心工作,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省政协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问题和对策”作为今年第二季度常委会专题议政的内容,组成专题调研组,于4月中下旬,赴韶关、茂名等8市和增城等17个县()调研,形成书面报告。在此基础上,省政协于627日至28日召开九届十一次常委会议进行专题议政。会议认为,2004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以来,全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大进步,出现了加快发展的好势头,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常委会经过认真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关键是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各级领导心齐实干、齐抓共管,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努力。要在全省大力加强对发展县域经济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关注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氛围,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好与坏、快与慢,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我省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的战略目标。建议分级组织县级及基层干部学习班,通过学习,树立长期奋斗、克服困难的思想,提高加快发展的能力。建议加强省直各部门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根据省委制订的政策,制订支持的配套措施;新闻媒体要加强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宣传,尤其要大力宣传欠发达地区市县立足自身、克服困难、开阔视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建议省委、省政府近期内组织检查组,对各地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会议精神的进一步落实。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统筹规划和环境保护。要以规划珠三角经济区那样的决心与措施,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合理统筹全省产业布局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安排。对省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安排,要进行战略性研究,统一协调。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这是一项前瞻性、基础性的工作,应提上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重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特色,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实行一县一策,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向。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中心镇的规划和建设,带动产业聚集和经济发展。重视发挥港澳台侨胞回乡投资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视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急躁和攀比情绪,认真吸取发达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教训。建议省出台相关规定,明确严重污染的项目不能引进,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决防止重污染行业转移到山区、江河水源头地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清洁生产,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加强分类指导,进行分类考核。

(三)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目前,比较突出的,是解决县一级用地难问题。省政府200289号文对支持山区建设用地问题制定了支持措施,但近年来情况已发生较大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尤其是支持发展工业的用地政策。山区、欠发达地区县(市)用荒坡、荒地办工业园区,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大力支持,以加快工业发展,带动第三产业和农业。前段时间税费改革对部分山区农业大县的县、镇两级财政冲击较大,省财政给的农村转移支付资金仍然有较大的缺口,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使基层工作正常运转。一些地方反映,省一些专用资金的使用项目对困难县(市)来说门槛过高,配套资金比例大,常常由于达不到配套资金的要求,实际上享受不到受惠的政策,建议对县(市)降低配套资金的比例。省在加强产业转移的规划和组织协调,推动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东西两翼县域转移的同时,要认真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地方产业转移后,产值仍计入原地,在税收上也出现一些矛盾。建议省相关部门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转移工作,推动县域工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困难群众的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拓宽就业门路。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交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加大县域公路建设投入,完善交通网络建设,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建议抓住各地级市已全部通高速公路的契机,加大与之配套的路网建设,积极推进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便捷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尤其要尽快完善各地级市通往县城的高等级公路,完成县城通往各镇、各乡公路的硬底化建设。在规划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时,应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衔接和合理的延伸。同时建议适当提高公路建设的补贴标准。

(五)深化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要加大改革力度,改革阻碍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性弊端,下放管理权限,理顺关系,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体现行政管理权限的重心下移。按照责权统一、运转协调和“能放都放”的原则,加大检查督促的力度,尽快落实到位。当前地方反映较强烈的问题是权责不统一。越来越多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权力上收,但县级责任并未减少,基层同志说,他们是“芝麻大的官,绿豆大的权,天大的责任”。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地方领导的积极性,需要研究解决。调研中一些地方同志建议实行省直管县体制,赋予县一级更大的管理权。建议省里组织相应的调研、论证,并参照江苏、浙江的做法,选择若干县作为省直管县的试点,逐步推开。要继续精简机构、推进并乡并镇工作,裁减人员,减少财政压力。充分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研究和规划县域政府的债务解套问题,尽快规范有约束力的县域公共财政,建立起高效、精准的县域财政管理体系,科学、合理地测算各县(市)所承担的事权及所需的各项开支,从而确定比较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并建立财权随事权比例增长的规范机制,建立责、权、利相对称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着力解决中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业务,支持中小型企业以各种有效的物权凭证进行抵押贷款。鼓励、引导经济发达地区信用担保公司向县域延伸业务。我省现有75家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大多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县域范围基本没有,要鼓励欠发达地区县(市)一级建立各种类型的担保机构。支持县域运作比较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其在服务“三农”、服务乡镇企业中的作用。

()加强人才保障,提高队伍素质。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有一个好的班子,有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有强有力的保证。要安排懂经济、富有创新精神、乐于奉献的干部担任县、区党政领导一把手。县域干部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至少要任满一届,领导干部调动、交流过于频繁,不利于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建立和完善激励型人才机制,加大人才、智力对县域的支持力度。建议研究制订一套留得住人、稳得住心的人才激励制度,提高县域公务员、科技人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解决山区、欠发达地区县(市)人才奇缺的关键问题。同时要保持每个县(市)都有在位的科技、经济副职领导干部。鼓励、动员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山区、欠发达县(市)工作。建议省有关部门组织退休的科技人员和教师到县(市)指导、服务。加强统筹,进一步拓宽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干部的双向交叉任职、上下交叉任职的渠道。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