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加强我省滨海湿地蓝碳资源统筹的建议

2023-03-02 21:30:17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之八十二

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双碳背景下加强我省滨海湿地蓝碳资源统筹的建议

  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约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并固定储存于海洋生态系统,该部分的碳被称为“蓝碳”。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绿碳,蓝碳储存时间长,平均可达到数百年,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我国增加碳汇、实现碳中和最有潜力的生态学途径之一。滨海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有丰富的红树林和滩涂等滨海湿地资源,具有很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碳汇价值。但是,过去几十年海岸带地区的滩涂围垦、鱼虾养殖、城市化及工业化等土地开发活动导致滨海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其固碳功能和碳汇潜力下降。因此,如何有效恢复滨海湿地,增加湿地面积,减少对湿地周围自然岸线的破坏,提高其自然恢复能力,增强现有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我省湿地蓝碳功能的恢复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省急需加强滨海湿地的科学研究,保护其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的完整性,停止破坏性的滨海湿地开发活动,避免其蓝碳功能的快速损失,推进滨海湿地的生态恢复工作,重建和新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并增强其蓝碳功能,在保护自然的同时受惠于碳汇增益,让滨海湿地蓝碳为我国的碳中和战略作出更大贡献。为此建议:

  (一)建立健全保护和引领蓝碳发展的政策法规。通过地方立法加大对现存红树林等蓝碳资源的保护力度,提高蓝碳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海洋碳汇的发展。制定对重要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激励政策,加大对蓝碳生态系统修复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广东海岸带生态修复,在合理范围内扩大蓝碳生态系统的生长面积。

  (二)建立我省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在我省海滨范围内选择典型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建立野外观测研究站,并争取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网络。通过多站点的联网观测,深入认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服务功能,阐明其碳埋藏速率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机制,并对滨海湿地中固碳能力较强的群落类型开展系统研究。通过系统了解影响滨海湿地固碳功能的关键驱动因子,制定滨海湿地修复的法规和标准,研发相应的固碳增汇技术。

  (三)推动蓝碳纳入我省地方海洋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当前我国的海洋生态修复理论主要围绕河口、海湾、滩涂、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典型修复类别的调查监测、受损诊断和修复技术方法等实务层面,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标准尚不能满足需求。尚未从顶层设计聚焦标准体系框架建设,指导提升生态修复整体性和系统性。将蓝碳纳入我省地方标准体系将有助于提供一个宏观的、可量化评估且便于横向、纵向比较的生态修复标志物,便于引导其他分支标准有效开展实际应用。

  (四)将蓝碳融入我省生态修复目标举措。从规划层面,将蓝色碳汇作为修复背景值或参照系的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目标参照系明确滨海湿地结构和功能退化机理,确定最优的修复目标和举措。从实践层面,加快推进海洋碳汇衡算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通过鼓励将蓝碳衡算作为附带的试点、试验子项目纳入生态修复工程,进而推广至沿海地区和重点海域,逐步积累不同层级实践数据、范例等素材,促进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完善,并对更多生态修复项目规划给予指导。

  (五)借助市场机制实现蓝碳价值。目前海洋生态修复资金过度依赖政府财政,需建立多渠道融资机制。可在碳汇衡算基础上,在我省内选取试点,开展蓝碳价值评估,建立蓝碳价值动态监测和备案体系,创造价值转化和市场交易的基础条件。利用我省金融体系,将蓝碳并入碳交易市场,鼓励碳汇贷款、PPP项目实践,提升低碳渔业、养殖业增汇价值,挖掘滨海湿地、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发展潜力,打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