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之五十三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推动良种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助力广东乡村振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021年7月,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要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当前,我省农业科技的进步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不断壮大,初步改变了我省长期以来依靠大量外汇进口优质多抗高产良种的不足。目前,我省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330家,其中取得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的企业70多家,取得蔬菜种子经营许可证的200多家,但取得进出口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只有少数几家。
一、我省良种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种业的公益性研究体系与商业化育种体系缺乏顶层设计。目前我省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培育、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种业龙头企业少、研发实力弱,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能力差,引领产业升级能力弱;整个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差,产权保护取证难、查处难、处罚轻,抑制了企业投入研发的积极性;良种的育繁推广相互脱节(选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而科教附属单位往往缺乏企业理念,在体制、制度和机制上存在缺陷),市场营销或经营管理相对薄弱,国营种子公司和民营种子企业普遍缺乏研究和开发人员,科技储备不足。
(二)种子产业科技含量低。目前我省种子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作物种质资源等基础研究滞后,育种手段落后,政府的科研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政府的科研经费没有重点向基础性、公益性的种质资源、种子学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方向倾斜,过多投在极具商品性的品种选育上。品种选育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农业科研机构和大学,且以常规育种为主,周期长效率低,缺乏利用生物技术育种和先进的辅助育种技术手段。
(三)种子质量检验和监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省投入种子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品种区试站、种子加工中心、良种场、品种引进中心和展示基地等种子工程建设已取得进步,但多数种子企业未建立种子质量的监控体系和技术保证制度,也未建立种子档案和制订原种和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种子制种和繁殖生产仍靠分散的各家各户来完成,在种子加工、包衣、储存和检测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既影响种子质量,也制约良种产业化的发展。
(四)种业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目前我省种业缺乏高级种子科学与技术及精通营销、管理和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尚未设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从事种子行业工作的人才多从农学、园艺、林学、生物和生物技术等专业而来,普遍存在一些如法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不足,对于种子学科理论和本专业以外的知识有较大缺陷。在种业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已跟不上现代种子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建议
(一)加大现代良种产业化企业建设力度。加快建立种子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联合,使人力、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资源相互结合与优势互补,建立意愿目标一致的企业团队,培育科研开发、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即育、繁、推、销一体化的现代种子企业。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从宏观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种子工程项目和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和倾斜。
(二)加大良种产业化研究开发和投资力度。加大对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的投入,激励种子企业对品种选育的研究和其他体现商业利益的应用和开发研究,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交易平台,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种子企业的强强联合或多方合作,鼓励引进国外种业集团投资和合作研究。进一步加强原种、亲本及其提纯和品种制种或繁种的基地建设,解决企业仅依赖于农户分散繁种与制种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风险。
(三)完善种业创新技术体系。加强优异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开展关键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建立标准化、智能化的新品种测试体系,培育产业需求的突破性品种,突破良种繁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种子规模化加工技术、适合机械化播种的种子处理技术及种子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
(四)加强种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我省高校在已有农学、园艺学、林学、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和中药学等学科基础上,整合校院内外的有关教研资源,设立种子种业学科,开展种业科学理论与有关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高级复合人才的培养,建立产学研合理分工、紧密合作的育种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渠道及互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