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之五十六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推动县域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并加快推进我省县域振兴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广东经济总量已连续34年保持全国第一,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却明显滞后。根据2022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2021年江苏、浙江和山东三省百强县分别为25个、18个和13个。而我省仅有一县(惠州博罗县)入榜,且位列第100名。产业园区作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是制约我省县域振兴的重要原因。
一、我省县域产业园区发展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缓慢。从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占比偏高,二产规模偏小,三产层次较低。尤其是县域工业发展缓慢,缺乏竞争力。2020年,我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6496个)占全省比重11.1%;完成工业总产值仅占全省7.1%。
(二)发展定位不明确,效益不佳。部分县域产业园区缺乏清晰的产业规划,发展定位不够明确,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现象突出。同时,多数园区缺乏研发平台和孵化平台,公共服务水平较低,未能实现园区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局面。总体来看,我省县域园区经济总量偏小,效益不佳。以梅州市为例,县域园区全口径税收均在1至5亿元之间,尚无产值超百亿、工业增加值超30亿元的产业园。
(三)区位条件不佳,投资吸引力不足。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珠三角核心区的辐射带动以及珠三角产业的梯度转移。但这些县市多属于本地级市或所处区域的外围地带,在接受核心区辐射、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中总体处于劣势地位。此外,广东全省有27个县市位于北部生态发展区,多背倚南岭山脉,地形复杂,更受生态保护制约,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难度。
二、建议
推动县域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对于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以我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对口帮扶制度,实施“产业强县”对口帮扶,高位统筹珠三角产业梯次转移、粤东粤西粤北产业承接,建立健全产业共建新机制;梳理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延续相关政策,助推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省级引导、市级统筹、县(市、区)级主体的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机制。
(二)加快产业园区提质增速,大力培育特色产业。一是明晰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大投资,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在省级层面,编制产业转移目录,推动全产业链招商。对东西两翼扶持发展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物流、滨海旅游、海上养殖、现代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对粤北地区大力扶持发展产业供应链转移项目、现代农业深加工、绿色生态产品等。依靠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精准对接国内外龙头型生产企业,带动产业链完善发展。二是创新园区社会管理机制。以园区金融、法律、评估、审计等企业专项配套服务为主体,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引进发展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县域园区建设省级以上质量检测、产品计量测试、企业孵化、金融服务等公共平台,提高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强化对标提升,推动差异化发展。借鉴县域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模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制定差异化推进政策。尤其是对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基础较好,已基本形成特色主导产业的县(市),应积极推进现有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升价值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同时,加强县域之间的联动,不断延伸和延长产业链,形成鲜明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以支撑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