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我省“专精特新”企业的建议

2023-03-02 21:31:08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之五十九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我省“专精特新”企业的建议

  “专精特新”企业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载体,也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坚实保障。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具有汽车制造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链主”优势,具备快速挖掘、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我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7家,居全国第二,但距第一名的浙江还有一定差距。

  一、制约我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准入困难,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专精特新”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产业资本及政府引导投资,融资比例低,系统投资机构少,资本市场准入困难。据调查,仅41%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曾获得股权融资,而60%的融资及转让轮次不超过2轮;在有“专精特新”投资经历的机构中,67%仅投资过1家该类企业,且投资以成长期企业为主,初创期项目较少。

  (二)产业引导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有待发挥。目前,我省对“专精特新”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具备“输血”能力。但在扶持优秀“专精特新”企业适应产业、进入产业、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方面,还未形成有效引导,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企业的牵头带动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发掘-筛选-服务的专业性及政策统一性有待提升。我省“专精特新”政策还停留在“发掘-筛选-评审-服务”的初级阶段,各级政府对“专精特新”的政策规划和宣传贯彻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各地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管理办法、认定程序、评价标准等尚未形成完整、清晰的政策体系;相关政策解读和申请服务指引欠缺,申报流程复杂。二是各地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筛选标准不一,对申报企业的调研评估未引入产业、法律、政策研究及资本市场等相关专业人士,评估体系专业性不足。

  二、进一步加快培育发展我省“专精特新”企业的建议

  (一)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优势,链接资本、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一是探索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专精特新、特专科技专项联席机制”,由粤港澳政府部门、交易所及投资机构、产业、学者等组成协调小组,促进政策机制互联互通。发挥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体系功能作用,加强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联动,强化金融创新,引导全球化资本、市场化投资机构投资“专精特新”。从“募、投、管、退”全流程支持,形成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二是发展专业担保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引导鼓励行业协会、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商业可行性评估、审查与担保,为缺乏抵押物的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二)“政、产、研、学、金”联动,全面赋能“专精特新”。

  由政府牵头产业链企业、研究机构与高校、金融及资本市场等形成常态化联动机制,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发掘-筛选-评审-服务”链条。一是用好用活“链长制”。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链长制”的重要内容,推动链主企业牵头梳理产业链、供应链的短板,帮助协调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结合,推进制造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入融合发展。二是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运用市场行为和手段来建立大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优势突出的小微企业园、集聚区,吸引大企业关注和形成纵向联合。三是调动宏观政策、产业投资、深港一二级市场投资机构专业人士力量,着力研究市场化投资逻辑与“专精特新”认定标准的结合点,引入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参与对评审企业的调研,共同向市场进行准确解读。

  (三)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大“专精特新”政策推广力度。一是形成“专精特新”企业特色配套服务,推动政策供给由项目资金支持模式向创新服务支撑模式转型,完善培育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实现一站式服务。深入调研企业需求,实施“一企一策”扶持措施和服务专员制度。二是加大“专精特新”政策推广力度,激发中小企业申请动力。依托专项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深入理解“专精特新”政策,参照标杆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手段,探索转型升级的多重路径,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管理成本,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及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