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之六十一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全国统一大市场格局下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议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畅通“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和引擎,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广东正构建“1+1+6”消费中心城市格局,其中广州率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圳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但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我省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面临一些问题。
一、我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竞争力不足。2022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显示,从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文化体验和国际交往等维度衡量,北京、香港和上海分列全球城市综合排名第5、10、16位,广州、深圳只排第56、73位,国际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
(二)消费繁荣度有待提升。从消费品牌看,广州、深圳引进的全球首店、中国(内地)首店偏少,本地消费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不足。广州35家中华老字号集中在食品餐饮和医药行业,普遍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从消费类型看,新型消费、高品质消费供给能力弱,海南离岛免税的虹吸效应明显。从消费载体看,广东的购物中心规模档次缺少优势。2021年,省内领头羊深圳万象城销售额约130亿,广州太古汇销售额100亿,与年销售额超200亿的北京SKP、北京国贸商城、南京德基广场差距较大。
(三)中心辐射力尚需加强。从内部商业发展格局看,广州各大商业载体集中于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仍处在从单中心同心圆向多核化商圈发展进程中。从周边城市协同联动看,广佛加速同城化,但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连接不够紧密。从城市网络联系度看,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20》显示,香港、上海、北京为第二档Alpha+城市,广州、深圳为第四档Alpha-城市。
二、建议
(一)以规则引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是要抢抓全面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机遇,积极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深入推进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动,降低商业经营和流通成本,打造对接国际、规范透明、自由便利的消费制度和消费政策。二是探索建立服务“双循环”的流通领域新标准、新规则,推动建设大湾区区域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制定发布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先进团体标准。
(二)以数字赋能消费创新发展。一是要以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为抓手,加快推进传统商贸业、商业品牌、商业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主要商圈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在零售终端、支付结算等各类消费场景推广应用数字化新技术。二是促进数字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渗透,满足高品质多元化消费需求,发展数字生活、数字娱乐、数字教育、数字文博、数字创意等新业态。三是探索数据治理新机制,完善数字化征信体系,进一步优化平台经济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全球产品追溯体系等。
(三)以品牌建设助力消费提质增效。一是做好城市消费品牌的国际化传播,强化广州、深圳作为全球消费目的地、优质消费产品集散地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将广府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空间格局、继续培育一批集人文、历史、购物、美食于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二是聚焦消费产业链,加强“广东购物”与“广东制造”联动,提升品牌辨识度与文化认同感。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鼓励新店进驻和新品首发。
(四)以区域协作强化消费中心辐射力。一是建立“以周边支撑中心、以中心带动周边”的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建设大湾区城市群消费网络体系,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区域标准协同。二是探索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促进职业资格、行业标准、检验检测等对接互认,争取率先实现跨境数据流动。三是强化广深“双城”联动,促进广深要素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推动消费产业创新、融合、集群发展。发挥广佛“极点”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消费产业链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