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

2023-03-02 21:34:16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之三十九

民革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推动我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

  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一直以来面临着人才短缺、产学脱节等问题,广东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第一大省,也面临同样的难题。

  一、广东省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规模不足,结构不均衡。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相关毕业生规模在21万左右,仅有13.77%的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进入本行业从业。预计到2023年前后,全行业人才需求规模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其中设计业28.83万人,制造业28.27万人,封装测试业19.55万人,从业人员结构设计业和制造业“前中端重”、封装测试业“后端轻”趋势逐步形成。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行业还存在极大的人才缺口,远远不能满足产业需要。

  (二)行业实践型师资匮乏,知识更新明显滞后。高校教师大部分源于应届博士毕业生,自身缺乏产业工作经验,难以整体把握基于产业前沿集成电路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理论明显滞后于产业实践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毕业生流失率较高,用人单位继续教育培养成本高等问题,极大延长了培养周期。

  (三)实训条件不足,实践能力无法提高。集成电路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院校缺乏实践设备,毕业生缺乏完整的实际测试项目经验。企业招聘的毕业生无法胜任岗位要求,虽然参加过院校大赛,但由于教学和大赛所使用的仪器不是工业设备,缺乏岗位实战性,与产业脱节,加大了企业的培养成本。

  (四)产教融合载体缺失,人才与产业脱节。长期以来,我国对集成电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主要通过合资企业、许可协议等方式跟踪获取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同时,技术创新需在“全生产流程”中进行,现场实习成本高昂,高校没有能力构建产教融合的真实性生产实践或实习载体,大多数学生培养以基础理论学习、概念理解和抽象化的产品设计为主,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

  (五)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集成电路产业涉及多个学科,细分领域繁多,相关岗位、人才呈现多元化。目前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方式主要以高校和集成电路企业内部培训为主,但集成电路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散,要培养集成电路应用、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等方向专业型人才,仅依靠高校和企业内部模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加大高校培养力度。建议加快推动各高校集成电路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建立体系化专业核心课程,开发系列化项目资源库,打磨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举办系列科创竞赛,以研带赛,以赛促研,增强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对集成电路既有浓厚兴趣又有动手能力的科创人才,提前布局未来集成电路人才的培育工作。

  (二)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出台集成电路领域《“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企业导师的教师资质认定标准,促进行业专家与大学教授间的流动,共建共享教学和实习体系;推动高校设立“产业教授”岗位,鼓励行业专家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工程实践和企业实习;鼓励教师到集成电路企业挂职或合作科研,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建设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实习实践平台。探索建设区域性集成电路全流程共享式实验实习平台,打造集成电路“学习工厂”,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建议由省工信厅牵头,联合大型龙头企业和技术领先企业,规划建设区域性集成电路生产全流程实验创新共享平台,建设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为一体的区域共享型工艺类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建设集成电路专业的“学习工厂”和“实践育人”专门基地。

  (四)提高集成电路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产教融合、多方协作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要深化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人才需求预测、培养方案定制、课程开发设置、实习实训实践和就业创业输出,打破地域、时空、环境、层次对创新所需人才的约束,培养产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集成电路人才。

  (五)开展大规模职业教育培训。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并开展继续教育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和培训集成电路领域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对从业人员进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专业培训;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网络教育培训,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开设更多大师课程或者实践教学班;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高校,可鼓励其直接购买第三方教育服务;教育部及企业等机构可以推出人才认定标准,对于获得第三方机构培训并通过考核的人员,给予相应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