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之二十一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以服务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加快建立我省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
以绿色石化、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是我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依托。现代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由科技专家、战略管理人才、技术骨干等组成的现代产业人才。目前我省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储备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
一、存在问题
(一)产业人才培养层次偏低。产业人才的培养主体主要在中职、高职层级,侧重于培养产业工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比例又是培养传统产业的产业工人,人才培养的层次无法满足现代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创新型、研究型和复合型高端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要。现代产业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的数量和培养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能力培养与职业标准脱节。普通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无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需要,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的培养与行业发展脱节现象严重。
(三)现代产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动力不足。产教融合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窘境没有得到缓解,尽管政府为深化产教融合出台了若干政策,但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行业与企业的参与度不够,缺乏“产”的融入,企业冷淡的原因是短期难以盈利、项目无主导权、参与缺乏渠道。大部分的产教融合仅停留在“在校培养、在企实习”的简单层面。
(四)培育现代产业人才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培育现代产业人才的体制机制建设滞后于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所面临的需求,虽然已出台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的具体性、明确性和全面性不够,没有明确各利益主体间的“权、责、利”,缺乏基于契约约束的利益均衡保障机制,实际层面缺乏可操作性。
二、建议
(一)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面向现代产业的技能型人才。高标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中职—高职—本科—专业学位硕士等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构建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索长学制、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部分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开展五年制人才培养试点。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校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
(二)创新应用型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现代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驱动下,以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迎来发展热潮,急需一大批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发展。应用型普通高校在培养面向现代产业的应用型人才中要承担主力军作用,鼓励应用型普通高校结合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紧密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以组织模式创新牵引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加快服务现代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专业特色学院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复合型的各类应用型人才。
(三)改革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面向现代产业的研究型人才。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需要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应用的关键一环,我省研究型大学特别是国家双一流大学要承担主力军作用。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我省现代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产业关键技术创新、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研究型高端人才。
(四)面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政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机制。建立一套能够有效推进政府、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之间协作培养人才的多方参与、权责明确、分工合作机制,通过拓展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政府、生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形成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双赢发展的局面。
(五)分类建立现代产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多元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适应产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培养符合社会及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原则,根据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师资结构、管理模式等,寻找社会需求与高校自身发展之间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