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山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016-12-21 05:08:19 来源:广东政协网

发挥山区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历届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都十分关心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工作,最近又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并加大了对山区扶贫工作的投入。这些重要的战略措施,使山区农民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2001年,全省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74元,比上年增188元,增长6.3%。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山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比较大。我省山区占了全省人口的40.7%、土地面积的65.4%。但2001年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850.8亿元,相当于珠江三角洲的22.1%,仅占全省比重的17.4%,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411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山区。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出现了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闲置、土地抛荒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应该采取一些新的举措,以加快我省山区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的步伐。为此提出我们的四点意见。

 

一、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绿色产业

 

山区具有珠江三角洲所没有的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山区的绿色产业,也就抓住了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产业主要包括绿色食品生产和生态旅游两个方面。目前,我省已有136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广东旅游扶贫计划自2002年初全面启动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绿色产业的发展还存在品牌不多,产业化程度不高和生态旅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等问题,建议政府在大力发展山区绿色产业的同时,注意解决好如下三方面问题:

 

1、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实施品牌战略。目前我省山区的许多农产品已具备绿色食品的生产条件,如粤北的蔬菜、高州的荔枝和梅州的柚子等。但因没有通过有关部门的认证,形不成绿色品牌,难以打破绿色壁垒,开拓国内外市场。希望政府在标准体系的制定和管理上注意和国际市场接轨,加大对山区绿色食品的认证力度,适当降低认证成本,实现集约化、科学化生产,使山区形成更多的绿色食品品牌。

 

2、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必须以山地开发为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山区各市的山地面积普遍占了70%以上。十年绿化广东,促进了山区林果业的发展。政府可通过实行山地使用权流转和“公司加农户”或“行业协会加农户”的方式,引导农民有组织地步入产业化的轨道,但要注意保护生态公益林,防止出现“林地流转,山头砍光”的现象。政府还应加大对山区科技投入的力度,给农民传授科学生产知识和技能。

 

3、发挥山区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为指导,通过进行绿色开发,开展绿色经营,培育绿色体系,以达到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和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山区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基地、地质地貌、温泉等。生态旅游目前正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很大。要重视景区的环境容量评价,在规划和布局时充分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山区劳动力资源优势,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近年来,由于我国主要农产品已达到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加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如茂名市目前尚有73万富余劳动力。因此,必须做好我省山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并应注意两个问题:  

 

1、引导山区富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将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人口健康水平、环境污染、交通状况、占用土地等指标综合在一起加以比较,我国人口在100万-400万左右的城市综合效益最好。如2001年东莞市户籍人口153万多人,外来人口就有500多万,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但在山区实施小城镇战略也要循序渐进。如我省韶关市现有小城镇118个。由于存在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就业不足等问题,平均每个镇的人口为2,220人,仅为省平均数6,996人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先发展山区市、县级的中小城市,以带动附近地区小城镇的发展。我省韶关石灰岩地区尚有贫困人口约20万,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年轻劳动力进城打工,这既可增加他们的收入,又可转变观念,学到致富的本领。

 

2、协调解决好城镇劳动力和进城农民的就业问题。我国的城市化战略,是“严格控制大城市,限制中等城市,鼓励发展小城镇”。之所以如此,是担心农民大量涌入,会减少城里人的就业机会。实际上进城农民不但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会买吃的,买穿的等等,从而增加城里的工作岗位。政府不但应加强对本省外出富余劳动力的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还可引导外地民工到山区租赁土地,参与山区开发,以减少城市就业压力。

 

3、应当扶持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有好的经营管理人才就可以合理配置山区的人力、资金、土地和技术等资源,创造就业机会。如在今年广东省评选出的首批57家优秀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中,民营的有20家,占了35%。政府可建立民营企业家的登记管理制度,对已任的和将要担任企业经理的人员进行考核登记,发放证书;抓好民营企业家的教育和培训,学习诸如MBA一类的企业管理理论和生产知识。政府还可以借鉴浙江省的经验,通过银行贷款或从扶贫基金中划出一部分,对他们的创业和经营进行扶持。

 

三、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山区工业

 

我省山区由于人才短缺和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原因,工业发展滞后。近年省委、省政府虽加大了扶持力度,但仍未使山区工业发展面貌根本改观。而山区的出路,还是在于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因地制宜地加快山区工业发展的步伐。在发展山区工业时,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发挥山区内引外联的边缘区位优势,加强与邻近省份的经济合作。我省山区各市都与内地省份相邻,如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应放宽自己的视野,加强与西南、华东、华中等地区的合作与协调发展。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的“前店后厂”模式而言,山区属于内地,并不具有太多发展工业的优势,但我省山区除可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外,还可与广大的内陆地区形成“前店后厂”的关系,无论是开拓市场还是招商引资,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2、发挥山区城市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经过多年的建设,我省山区境内形成了铁路与国道纵横交错,山区城市与内地和珠江三角洲相互连接的大交通格局。山区的劳动力、能源和地租都比较便宜,可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企业推动山区工业化的进程。如我省山区的河源市2001年通过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资1.06亿美元,同比增长15%,“三资”企业产值增长36.32%,就是成功的例子。山区发展工业要避免重走九十年代发展乡镇企业的老路。当时乡镇企业有90%建在村、镇,村村点火,处处冒烟。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大部分乡镇企业倒闭,给基层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3、发挥山区的区位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省山区主要有森林、矿产、淡水和水电等自然资源,如何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值得认真谋划,精心开发。山区处于我省东、西、北三江和主要河流的上游,是我省的主要生态屏障。因此,山区开发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注意讲求生态效益,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山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采和加工,实现山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工业项目上马前要有严格的审批程序,防止一些污染企业向山区转移。

 

四、发挥政策优势,合理配置资源

 

省委、省政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制定了许多政策。但由于山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条件上的差异较大,许多政策并不适于山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山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山区经济发展的新的优惠政策。

 

在山区发展中,宜制定以下几方面的优惠政策:1、有利于山区的税收政策和农民的社会保障政策。现行的税收政策体系,对农民来说是不平等的。城市居民个人的每月收入超过800元,才要交所得税,而农民不管收成如何,却都要交法定的农业税。城市的下岗工人,都有一个最低的生活保障线,而同样作为纳税人的农民却还没有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建议给予山区农民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提高山区农民缴交农业税的门槛,同时把山区农民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设立最低的生活保障线,增强农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2、有利于山区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我省的出口配额大多下放到珠三角地区,而一些山区农民的产品出口,则需要从经济发达地区高价购买出口配额,一头猪的出口配额甚至有高达100元/头的。为此建议省政府增加山区农产品的出口配额,切实解决山区农产品出口难的问题;3、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造成山区外出劳动力和抛荒土地增加,而按土地面积上缴的农业税仍维持不变,造成留在当地的农民税赋过重。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结合我省的实际制定有关的土地管理政策,使抛荒土地的使用权能以转租或入股的方式,向劳动能手或龙头企业流转,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这将可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增加山区农民的收入。

 

民为国之根,农为民之本,农民富则天下富。在新一轮的山区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应重新审视山区的比较优势和不利条件,制定有利于山区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优化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的配置,在发展山区工业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和善用资源,加快我省山区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