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纷纷表示将落到履职实处

2024-07-31 10:55:49 来源:羊城晚报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一经发布,立即在南粤大地引发强烈反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和各级政协委员们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汇聚智慧,用心用情描绘了发展新蓝图。委员们的希冀和建议,不仅体现了对全会精神的深刻理解,更为推动广东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他们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优化“海外广东”战略布局

  在国家的支持下,广东积极推动构建“以我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扩大高水平开放。省政协常委、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指出,广东已初步形成涉及广泛、规模庞大的“海外广东”开放格局。建议结合广东产业优势与特点,鼓励家电、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能向外转移,主动构建“中国+N”全球产业链新格局;鼓励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优势产业,加速优化全球产业布局大数据、创造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条件;以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自贸试验区为平台,联手港澳在高标准国际规则对接中先行先试,夯实“海外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国内规则基础。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省政协委员、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李志坚希望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中小微企业“出海”跨境支付障碍,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他说,目前跨境支付发展时间较短,支付流程尚不完善,中小微跨境企业普遍存在账户被冻结、款项周期长、手续繁冗等状况,严重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进而导致一系列“出海”业务受阻。建议深化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的改革和模式创新,加快推进“数字+”与跨境贸易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服务中小微企业跨境支付平台、出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等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出海”破解跨境支付难题,释放外贸新动能。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

  公报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广东省政协委员崔广德表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双引擎之一,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经济基础。他指出,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单个的问题突破、单个矛盾的解决已经行不通,更需要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形成改革合力。“非公有制经济的政治安排、市场平等、法治保障等系统性问题也需要加快推进纳入在整体性谋划中优化完善,形成更大的改革合力。”崔广德说。

  在市场政策方面,崔广德提出,一些地方政府不够重视规模较小、发展不完善的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在政策上、市场准入、经济上缺少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足够重视。他希望政府转变观念,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束缚,放开手脚,大力支持和引导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此外还要完善市场环境,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

  在法治保障方面,崔广德则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优化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立法工作;完善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本意和实施细则以及执法规范;科学监管关于企业的信息披露和行政规范;优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制度立法;优化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对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冤假错案进行排查和纠错以及补偿;加快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立法和实施细则以及贯彻落实工作。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名誉会长、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翟美卿希望能建立中小微企业税费优惠政策“退坡”机制。她说,针对中小微企业经营成本较高、资金周转困难等情况,建议建立政策“退坡”机制,通过结构式减免,进一步推动税收优惠扶持政策落地,增强税费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用数字化流程审批激发活力

  省政协常委、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联合创始人曹志伟表示,应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他说自己在11年前以“万里审批图”和政协提案反映企业办事难,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并引发了新一轮的中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的努力下,行政审批流程审批事项大幅削减、用时大幅缩短,办事也更加便捷高效,实现了从“万里”到“百里”的跨越,大大地优化了营商环境、惠民利企。“未来,我将继续聚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深化改革提出更多精细化、针对性、可操作的建议与措施。”曹志伟说。

  在新形势下,曹志伟还指出,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数字化营商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通过法治化保障市场主体的权益,用数字化流程审批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新质生产力。“为此,我撰写了《打造向‘新’而优的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议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基础上增加‘数字化’,并就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出了6条具体建议;就优化数字化营商环境提出了5条建议。”曹志伟表示,希望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深厚肥沃的土壤。

  省政协委员毕亚林同样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接下来要制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让法治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

  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期待,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系列论述和党中央的一系列部署,特别是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五项主要任务,形成更具体、有实操性的方案。一要提高科技创新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力、企业预存力、人才成长力的链条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要坚持国家需求导向、市场导向、企业导向三者有机结合,把宽容失败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完善相关具体政策,更加关注创新、成长、变革,把所有的资源流向创造价值的一方,提高科研工作者的自驱力;三要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家有明确预期,避免出现异地随意执法创收问题;四要更关注年轻人和优秀的海外人才,引导资源流向创造价值的一方,更多地流向民营企业。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也是委员们关注的要点。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许杰建议,建立健全改革落实机制,加大监察督办力度,及时查错纠偏,推动惠民改革措施落地生效见效。省政协常委、广东欧美同学会常务理事、暨南大学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麦耀华则期待,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从而更好激发科研工作者创新活力。大力开展基础和产业化应用研究,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为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州市委副主委贾鹏程期待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发展高端科技产业,通过国家重大工程牵引将技术产业化,推动高端科技产品出海,带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他建议,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低空经济、卫星互联网等科技产业,除了给予税收减免、政策支持等优惠条件,还要加大加快开放民营企业参与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的门槛限制,积极开放低空经济所需的空域资源和卫星直连手机所需要的频率资源等,通过规划试验区、建设实验星座等先导性部署提前引导企业参与。

  加快涉外法治建设 打造国际法律服务高地

  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协同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改革和法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法治的实现离不开改革的推动,改革的深化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毕亚林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

  广东省政协委员林翠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其涉外法治建设,对于推动大湾区乃至全国涉外法律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她指出,通过加强南沙联营所的建设,引进香港、澳门乃至国际上的优质法律资源,不仅能够促进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更好地维护出海企业的合法权益,更能增强中国在全球法律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外法律服务平台。

  在政策引导与支持上,林翠珠建议南沙区政府出台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世界各国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机构等在大湾区设立涉外法律服务分支机构,吸引更多国际法律人才聚集。进一步优化大湾区的涉外法治环境,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为涉外法律服务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持续推进。”林翠珠表示。同时,她也坚信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涉外法律服务高地终将诞生,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治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省政协委员、台盟广东省委会常委、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潘苏建议进一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法域”独特优势,积极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持续深化重点领域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推动成立大湾区律师执业孵化站,全力聚合三地法治人才队伍优势,联手打造涉外法律服务高地,不断推动以高水平涉外法治为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驾护航。”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凝聚共识与实践探索

  全会指出,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作为全国首个委员工作室的创始人,曹志伟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性,提出通过民主协商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为推动改善民生问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贡献民间智慧和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面向未来,曹志伟表示,他将更深入调研了解社情民意,提交更有价值的提案,为顶层设计贡献民间智慧,为科学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围绕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求,发挥新阶层人士智库作用,以富有成效的工作建好政民沟通桥梁、赋能国家治理。

  省政协委员崔广德建议,政府应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中适度进行政治安排。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和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参与,让他们更好了解、领悟、贯彻党的政策方向、政治主张,党和政府也更好听取更多、更全面的非公有制经济各界更基层、更真实的声音,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更好的参考,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省委会委员、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所所长张修玉期待通过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此,张修玉建议,推动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构建与区域发展功能相适应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生态化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由传统的“+生态”向“生态+”转变,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化实现。推进区域生态环保一体化治理,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主抓手,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农村逐步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探索改革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原中央苏区、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改进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机制。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建议深化城乡建设和城乡管理体制改革,解决过往快速城镇化发展的遗留问题,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助力促进国内循环。继续深化工作评价体系改革,以全要素发挥作为评价标准,重视节能环保效益评价,完善发展考核评价体系。针对城乡建设领域存在“高周转”“低价中标”等现象,建议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考虑成本、技术及碳排放等问题,把生态环境评价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加大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建设高品质建筑,实现高质量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均衡牵动着委员们的心。省政协委员、岭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黄晓娟期待,制定出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指导性意见,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要更加重视高中阶段教育,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统筹推进,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发展重心。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关注的是深化医疗科技制度改革。他建议,深化科技成果评价和容错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目前科技专利成果很多,但受体制约束、政策导向、概念验证平台缺乏、科技成果评价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能转化成产品创造价值的少之又少。重视医学教育,医学生每年毕业40多万,但医学生就业难,真正能就业的大概只有10万人,造成人才浪费。加强医疗养老资源共享,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转型,通过新建、改扩建、转型发展等方式,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

  委员们也关注养老事业,建议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住粤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深圳市委会主委吴以环建议,顺应人口发展大势,一体推进、统筹解决“一老一小”问题。针对养老服务仍存在服务不规范、专业化人才短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不足、职业保障不健全等具体问题,她建议,一是顺应“天时”,健全制度标准,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及普惠服务为主、多层次、多样化的托育服务体系。二是打通“地利”,创建集“服务+培训+就业+调解”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托育服务”基层服务示范站,打造15分钟养老托育服务圈;三是促进“人和”,挖潜人口发展转型带来的经济新动能,打造创新融合、包容开放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