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省清洁生产步伐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题调研报告省政协调研组
(2005年8月)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广东、和谐广东的迫切要求。为做好为我省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言献策工作,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33位委员,并邀请有关部门和高校的8位专家,分成6个调研组,于4月下旬至5月底,在罗富和副主席率领下,先后赴东莞、深圳、中山、江门、汕头、潮州、韶关、清远、佛山、广州等10个市和省广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开展调研。认真听取了各市的情况介绍,并通过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实地考察了38家各类型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其中,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4家,国有企业16家,民营企业18家;大型企业16家,中小型企业22家;涉及造纸、电力、建材、机械、化工、环保、食品、纺织、矿山、冶金、陶瓷、废物回收等行业。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研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推行清洁生产取得初步成效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近几年来,我省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省委、省政府把转变发展模式的着眼点放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并把它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为了推进清洁生产,2001年,我省出台了《广东省清洁生产联合行动实施意见》,确定了全省55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003年制定了《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验收办法》,2003年和2004年分别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共52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名单。2004年底,省委又正式提出了建设绿色广东的战略决策。目前,我省已成立加快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有关部门经调研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也即将出台。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了对清洁生产的领导,省经贸委、环保局、科技厅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在制定方案、加大宣传力度、确定试点企业、培训技术骨干、做好审核验收、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使清洁生产顺利开展。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也都制定了本市推进清洁生产的实施方案或实施意见。有些市由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组成清洁生产协调小组或联席会议,切实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
(二)典型示范,初见成效。我省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初步成效。外资企业深圳市奥林巴斯工业有限公司,2000年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后按规定工业废水排放的COD(化学耗氧量)已小于80毫克/升(国家标准为130毫克/升),污水经处理后基本回用。出口导向型企业佛山市联达纺织有限公司实施清洁生产后,每吨产品节能15%,节水20%,成本降低10%,产值提高15%。国有大型企业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推行清洁生产后,每吨啤酒耗煤434公斤、耗电898度,大大低于国内先进水平的110公斤和105度。民营企业东莞市广东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废物甲酸钠制造保险粉的技术世界上独一无二,制造成本仅为国际厂商的二分之一,产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40%。该公司每吨产品的电耗从519度降至363度(国内一般为480度),汽耗从179立方米降至167立方米(一般为3立方米)。老企业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淘汰了小烧结炉、小转炉、小电炉等高能耗、重污染的设备。采用了富氧喷煤技术,每吨铁的能耗从大于07吨标准煤下降至047吨;通过转炉煤气回收利用,使每吨钢的能耗仅为004吨标准煤,并且正在努力实现转炉负能耗炼钢;回收余热余压用于发电,提供了企业年总用电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重复利用率达88%,可燃废气利用率达93%,固废利用率达99%。新建大型企业广州市越堡水泥有限公司,投资187亿元,采用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使用布袋收尘器,收尘效率达99%。利用粉煤灰作为水泥的混合原料,每年可利用135万吨。废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和绿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广州市造纸集团有限公司,采用废纸脱墨等先进工艺,废纸原料占50%,按一般每生产一吨新闻纸需耗木材28立方米估计,相当于每年节约木材42万立方米,即可少砍伐约一万公顷的林木。江门市双水拆船公司以拆船业为龙头,与铸造、轧钢、型材形成产业集群,年拆解量达70万吨。拆解物中的船板和型钢(占总量的72%)综合利用,废钢(占20%)用于炼钢,有色金属(占1%)用于冶炼,仪表(占5%)直接销售,废物(占2%)委托处理。该企业还带动双水镇100多家中小型五金企业,从业人员6000多人。云浮硫铁矿由矿业、化工、铁红、磁材形成产业链,用矿石制造硫酸,硫酸烧渣加工成铁红,铁红加工成预烧料,再加工成磁材,附加值逐步提高,每吨产品的低价位逐步提高,硫酸烧渣仅为40元,铁红为1000元,预烧料为2000元,磁材达20000元。广州市增城新塘环保工业园区计划投资50亿元(已投入20亿元,其中清洁生产投资73亿元),可接纳东江水源保护区的70家洗水漂染企业进园(已签约30家)。园内正在建热电站、工业净水站、污水处理站。园区建成生态工业园区后,年产值将达30亿元,可安排5万人就业,而且有利于解决新塘镇的环境污染问题。他们的实践证明,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链循环的最佳形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可以集中供电、供水、供气,集中处理和利用废气、废水、废渣,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
(三)逐步推进,效益明显。佛山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耗从1999年的519吨标准煤降至2004年的159吨,全市铝、铜、不锈钢、粉煤灰、工业废纸(箱)的利用率接近100%,铝型材加工后的边角料重新回炉,年节约13亿元。东莞市关闭48家小水泥厂,市财政共补贴1亿多元。9家漂染企业和12家造纸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淘汰落后设备,提高污水回用率,每天节水53万吨,减少废水排放量76万吨。韶关市在农村大力推广使用沼气,效果良好,每个沼气池每年可节约木柴25吨,又促进农户养猪,平均每户每年可增加收入800元,深受群众欢迎。全省2003年审核验收的第一批22家清洁生产企业,2002年共投入技术改造资金372亿元,年经济效益达198亿元,两年内收回投资。2004年验收的第二批30家清洁生产企业,2003年共投入389亿元,年经济效益达724亿元,当年就已收回投资。各类不同试点企业,短短几年已显示出示范带动作用。
二、我省推进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环境形势严峻。我省经济发展在总体上还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模式,正以有限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压力,形势十分严峻。其中高消耗、高排放的问题突出。广东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66倍;单位GDP的水耗是韩国的52倍;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197吨(全国平均为90吨),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是欧盟国家的33倍;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为402吨,比山东省(198吨)、浙江省(288吨)都要高。
(二)任务十分艰巨。我省推行清洁生产目前仍处于起步、试点的阶段,尚未全面铺开,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1)推进清洁生产的步伐亟待加快。“十五”期间我省计划推出100家示范企业、100个典型案例、100项技术,但目前已认定的“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仅有52家,涉及的行业仅有10个左右,而全国已有30多个行业约近3000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2)清洁生产试点企业、行业分布不均衡。52家示范企业均为工业企业,未涉及农业和服务业。区域分布方面,珠江三角洲有33家,粤东10家,粤北6家,粤西3家。在各地级以上市当中,清洁生产企业最多的是佛山市,有8家,有的市至今仍为空白。(3)未能发挥示范典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少试点企业反映:“没有得到省的实际支持,甚至连表扬鼓励都没有。”据反映,省政府原定一次性下拨资金500万元以奖励成绩突出的试点企业,目前还没有到位。(4)清洁生产未能形成规模,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分拣、拆解和回收利用尚未形成社会循环机制。(5)与国际市场对产品的环保要求差距很大。如欧盟有两项环保指令将自2005年8月13日起正式生效,即2006年7月1日后进入欧盟市场的电子电器产品,如果含有禁用的有害物质,不仅要受到处罚,而且要承担回收和处理责任。我省机电产品出口欧盟的贸易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直接受影响的出口额将超过一百亿美元,而目前全省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完全通过这两项指令。要应对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任务艰巨而紧迫。
我省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经济较发达的兄弟省市相比,也有差距。江苏省已开始实施省级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而我省初步形成省级的循环经济框架的时间要排到2010年,任重而道远。
(三)运行机制不健全。推行清洁生产,应以企业自愿为主、政府推动为辅。目前不少企业对清洁生产态度不够积极。有些企业认为清洁生产投资大、成本增加、回收期长,会影响经济效益;有些企业注重眼前利益,在市场缺乏产品环保控制标准的情况下,不愿意实施清洁生产;有些企业则因经济效益较差,缺乏启动能力。
在管理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多数市尚未成立相关的市级领导机构,推行清洁生产工作未能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原机构改革时省经贸委加强循环经济管理职能的处室被撤并,管理人员编制由原来的5人减少到2人,难以适应工作需要。目前我省尚未建立绿色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以致使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上体现其竟争优势。总的来看,清洁生产运行机制上存在“五个缺乏”:《清洁生产促进法》只是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对企业缺乏约束力;政府在管理和政策上缺乏推动力;企业顾虑重重,缺乏原动力;示范企业的经验尚未推广,缺乏以点带面的带动力;缺乏联动,政府各部门、企业、社会公众尚未能形成合力。
(四)所需投资较大。启动清洁生产,需要较大的投资。全省今后五年内基本完成125万千瓦以上火力发电厂的脱硫工程,共需投资71亿元。广东国华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脱硫装置的投资达18亿元,占电厂总投资的6%。在全省52家清洁生产企业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33家企业,平均每家年投入近2000万元,而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地区的企业,筹资、贷款的难度都比较大。
(五)重污染企业的治理难度较大。火力发电厂属重污染企业,是二氧化硫的排放大户,大量二氧化硫又是导致我省酸雨问题恶化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火力发电厂和废物回收企业的污染已经成为我省环境治理的两个老大难问题。发电厂脱硫工程的难度,不仅在于需要巨额的投资,还在于需要清洁的燃料。韶关发电厂的8号和9号机组(各20万千瓦)无脱硫装置,在建的10号和11号机组(各30万千瓦)的脱硫工程,2006年才可投运。而且该厂采用的是粤北当地煤,含硫量超08%,煤耗高,每度电耗煤389克(全国平均水平为381克,国际平均水平为324克),加之近年来原煤涨价,发电厂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治污力不从心,全厂二氧化硫排放量,2004年为4万吨,规划至2006年削减到29万吨,至2008年仍将有2万吨。废物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省废物回收利用的企业较多,经营分散,严重污染环境,治理难度较大。佛山市有94家国内废金属回收公司,有23家进口废五金加工定点企业。顺德区杏坛镇有765家废塑料回收企业。清远市龙塘镇和石角镇的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拆解回收企业或作坊有1300多家,从业人员8万人。严重污染环境的办冲工业区和杨梅丫加工点已被强制清拆。但是由于经营分散、管理失控,拆解户随意排放废水和偷偷焚烧废弃物的现象依然存在,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无法彻底消除。石角镇紧靠北江东岸,龙塘镇北距北江支流大燕河不足3公里,因此石角镇和龙塘镇的废水和污水影响了北江的水质。
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从事废旧回收拆解的企业有5500多户,从业人员6万人,当前突出的问题是环境污染,污水横流、垃圾成山的现象虽经整治但仍未改观,据反映,贵屿镇的污水加剧了练江的水污染。对于这类企业,如何按照变堵为疏的方针,既要发挥他们在废物回收利用中的积极作用,又要切实防治环境污染尤其是对水资源及土壤环境的污染,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此外,要严查取缔焚烧、酸洗、土法冶炼等污染环境的行为,这也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
三、几点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近期在河南、江西、湖北考察时强调,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加快清洁生产步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经济增长粗放、环境污染加剧、区域整体生态功能脆弱已严重制约我省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已提升到“绿色经济”的竞争。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改革政绩评估机制。目前,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对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还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步伐,首先各级领导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要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中摆脱出来,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否则,我省将会面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的困境,而且危及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各级领导必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实施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摆到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上。要进一步完善我省《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实施细则,实行依法管理、依法监督。要加强对清洁生产工作的领导,建立与健全相关的机构和工作部门,研究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要尽快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改革干部政绩评估机制,即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失纳入核算体系和评估机制。通过努力,真正做到领导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奖惩到位。
(二)落实扶持激励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实施清洁生产需要较大投资,而且主要靠企业投资和融资。佛山市南海生态工业园区首期建设已投入15亿元,其中股东自筹9亿元,融资6亿元。许多中小型企业,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在投融资上存在较大困难,建议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中小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增加环保投入等方面,给予财政补助、贴息贷款的扶持。要落实价格优惠政策。如发电厂脱硫工程的投资大,运行成本增加,每度电的成本约提高003元,政府可以考虑采用上调上网电价的办法予以鼓励。对未实行脱硫的火力发电厂要有计划地限期整改、降低电价或关闭。另外,我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政府可通过一定的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发电等清洁能源。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可减征或免征所得税和增值税,以扶持这类企业的发展。目前全省落实减免税企业(项目)100家(个),年减免税额约3亿元。建议加强宣传和引导,促进更多的企业了解国家政策,自觉参与。要将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纳入环保企业的范畴加强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按照回收行业和物资类型进行整合,形成产业链、形成规模化的环保产业。
(三)做好规划,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要切实做好清洁生产审核的规划。鼓励污染物排放达标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排放超标、超排放总量污染严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四类企业应实行国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但是,目前全省已认定的清洁生产企业仅有52家。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仅有33家,其中省控制的企业已逐步实施审核,地方控制的企业尚未开始审核,而且底数不清,缓急不明。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尽快摸清底数;二要做好中近期规划,在“十一五”期间要突出规划的重点内容。全省、各市及国家级或省级开发区都应编制实施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是出口企业、高能耗和重污染企业、食品企业等,以应对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规划应包括农业和服务业的项目。三要加强审核人员的培养,目前全省经培训的审核员仅有200多人,难以适应大规模审核工作的需要。
(四)重视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开展清洁生产的中心环节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因此,必须加大对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科技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但是总体投入仍然不足。建议各级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实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所需资金要列入财政预算。在科技研发经费中,要加大对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研究的拨款,加大科技支撑的力度。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清洁生产科技专项资金。2001~2004年资助了38项“绿色制造、清洁生产”项目,共2200万元。要继续突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支持量大、面广、污染严重、工艺落后的企业开展全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研发。要继续对企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全省仅24家拥有专用技术的科研机构作为清洁生产的技术依托单位。建议依托有关研究院所和高校,成立“广东省循环经济科技研发中心”,并设立专项资金。要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企业,实行倾斜政策,使其由小到大,做大做强。
(五)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体制,完善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运行机制。一要及早建立省和市的清洁生产技术平台、信息平台,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促使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得利,形成示范效应。二要严格审核制度,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对新上项目要坚决执行环保“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严格审核把关。此外,要尽快制订清洁生产的标准,推进达标,减少污染。三要制订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的行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安全。四要制订节约和有偿占用资源的管理办法,确定各行各业合理使用水、电等资源的物耗标准,利用价格杠杆进行调节,实行超标的多收、节约的少收等措施,逐步完善资源节约机制。五要依法监督,依法管理,加强政府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逐步形成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舆论工具,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和监督。让群众认识到,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提高生活质量、用上清洁商品、吃到安全食品、保障身体健康的问题。群众是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得益者和监督者,要执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也要监督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要更新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
调研组人员名单
罗富和省政协副主席、省农科院院长
陈书燕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潮州市原市长
彭秋野省政协副秘书长
江东海省国土资源厅原厅长
薛建枫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原主任、教授级高工
周蒂(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梁国昭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中艺中山大学环境与生态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姚宇翔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丘泰球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
李竟先(女)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民盟省委会副主委、秘书长
陈维信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省果蔬保鲜重点实验室主任
施业辉省政协办公厅原主任
康北笙(女)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梁振锋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伍超标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副主任、教授
刘识今省广远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
刘昕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国家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刘建峰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苏宜香(女)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副主任、教授
李棠省输变电工程公司顾问、高工
李适宇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吴鸿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药用植物研究中心主任
张波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院长助理、博导、教授
周永章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庞积伟广东凯科机电有限公司(省机械研究所)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盛南方中国南方人才市场管委会办公室党委书记
隋军广州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工程师、研究员
焦太山中国石化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党委书记、工程师、高级政工师
蔡明招(女)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
匡耀求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李伊惠(女)省环保局原副局长
黄镇国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梁松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
谢双大省农科院植保所原所长
陈敏(女)省环保局副局长
朱锡海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导
周运源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蔡瑜萱(女)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陈为民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础处主任科员
陆宇民省环保产业协会工程师
顾凛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