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我省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2016-12-16 02:21:42 来源:广东政协网

关于解决我省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政协调研组

20051229日)

 

解决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根据省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7月中下旬,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成了以副主席韩大建为顾问,副秘书长杜重年、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孝娟为组长,委员梁仁、翁宗奕、李惠德为副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就解决我省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省卫生厅、劳动与社保厅、发改委、财厅、民政厅、妇联、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物价局、统计局、中医药局和残联等省直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并到东莞、韶关、梅州、湛江、云浮等市及其属下的乳源、乐昌、蕉岭、平远、郁南、罗定、雷州、遂溪等县(市、区)调研,实地考察了不同层次的医院、卫生院、医疗站(所),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相关职能部门、医院领导、医务人员、病人、村委会代表、外来工代表等的意见,并对调研材料进行了多次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在解决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方面取得的成绩

(一)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近年来,省财政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于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每年安排农村卫生专项资金1.5亿元。20022004年,省财政共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2.48亿元。其中2004年安排了1.59亿元。20022006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建立县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截至20053月底,我省各级财政资助了1万余名社会申办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安排医疗救济金3419万元。广州市去年拨出6.8亿元,为282个困难企业中的51420名退休人员办理医疗保险。

(二)初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医疗保险及医疗救助制度。截至200412月底,全省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为51%,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为1034万人。截至20055月,全省外来工参加医疗保险324万人,占可统计外来工人数的12.32%。东莞市从200471日起,正式实施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梅州市也采取多种措施,使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4.36万人,占应参保人数60%左右。云浮市领导重视,措施得力,2005年度全市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59万人,覆盖率82.9%。去年以来,全省已有11471人获医疗救助,救助金额1484万元。此外,各地还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关心帮助残疾人。1988年以来,已使60万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

(三)逐步完善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医药费用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近年来,我省通过政府定价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等措施,使药品累计降价金额超过30亿元,医院业务总收入控制在15%增幅以内,药品收入控制在占医院业务总收入的45%以内。梅州市按药品目录100%招标,2004年药品价格降低了2000多万元,2005年在调整药价后又降低1000多万元。湛江市20022004集中招标采购金额近9亿元,约占参加招标医院临床用药量的95%,中标定价比政府定价降低了17%,累计让利给群众1.5亿元。

(四)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我省已初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农村57.1%的居民到最近医疗点的距离不到一公里。在管理体制上,经济较发达地区实行以镇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县为主。这种体制较好地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目前全省已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机构1309间,基层门诊部(所)11669个,有33000余名卫生技术人员在其中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群众就医,减少了群众看病费用。

(五)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初见成效。多年来,医疗单位普遍开展了医德医风的行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便民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湛江市开展“平价医院、平价诊室、平价药房”的“三平”服务,为困难群体看病提供了方便。蕉岭县人民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连续三届获省“文明单位”称号。

二、当前我省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公平性问题,这是导致看病难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我国卫生的公平性在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倒数第 4位,总体绩效为倒数第47位。我省也存在某种程度的类似问题。

(一)看病难问题在农村和城镇困难群体中比较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41.9%的城镇居民和38.4%的农村群众患病后未就诊;患病需住院治疗而未住院的比例分别为21%26%。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及医疗救助基金保障力度不够。粤东数市的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不足10%。外来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偏低,而且是“有病才参保,无病就退保”。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部分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后,既享受不到城市的医保,又失去了农村的合作医疗。农民因病由合作医疗支付的费用比例,珠三角为7.9%,粤北为1.6%,粤西不到1%。省统计局的抽样调查表明,一些群众因没钱看病,常常小病忍、大病拖,一旦患上大病,医疗费用七成靠家庭和亲友,二成靠借款,不到一成靠合作医疗、保险或社会救助。不少地方破产、改制企业的职工和下岗人员、无业居民至今仍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当前医疗救助的主要问题是经费严重不足和救助措施不规范。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只有广州等8个城市安排了医疗救助基金。虽然粤府〔200247号文已明确资金来源,但有些市县没有完全按照规定执行,有些地方虽然列入了财政预算,但仍存在列而不支或列而少支的现象。还有部分市县至今未制定医疗救助的实施办法。由于救助资金不够等原因,医院被拖欠医疗费现象十分严重。东莞市1999年至20045月被拖欠医疗费7650万元,其中因交通事故欠费占25%

(二)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基层医卫人员待遇低下。今年我省卫生投入为18.6亿元。韶关市武江区人民医院2004年财政拨款60万,还不够支付退休人员的工资和职工社保费用。平远县200390%的卫生院亏损,13所卫生院在职人员人均月应发工资984.6元,实发758.1元,只有一所卫生院能按月足额发放。云浮市镇级卫生院历年欠债达2106.7万。财政拨款不够,医务人员待遇低下,医院只能通过提高医疗和药品价格的办法弥补,这又加剧了看病贵和看病难,形成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三)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全省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医防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分布很不平衡。2004年,广州、深圳两地卫生中医经费占全省的48.8%,加上省直,高达58.2%。优良资源基本集中在大型医院,各大医院不断扩大规模,仍难以满足患者的需要,群众有病纷纷涌向大医院,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却门可罗雀。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很多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严重缺乏,人才大量流失,工作、生活用房不足,一室多用,冗员较多,资金缺乏,营运艰难,病号很少。乳源县柳东镇余东林卫生院工作人员11人,日平均门诊人数只有56人。武江区人民医院设备非常陈旧,X光室的门窗连防护铅板都没有。平远县乡镇卫生院在职从业人员346人,其中非专业人员就有77人,而专业人员269人中无学历者竟达70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社区和基层医院投入不足,造成设备陈旧,水平低下,而较大的医院互相攀比,纷纷购置昂贵的设备。事实上,很多设备使用率并不高。在管理体制上也缺乏有效的分流措施。不仅医疗力量严重不足,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也不足。据梅州市统计,全市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仅为59.8%,边远贫困地区新生儿80%在家中接生。在医院接生一个新生儿需付1527元,难产则高达上万元,而在家庭出生平均仅需327元。该市新生儿出生死亡率的80%就是在家中接生造成的。

(四)医药市场监管与医院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药价虚高导致看病难。从20021月至20056月,我省查处医疗及药品乱收费案件2660件,违纪金额达8832.1万元,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药品定价过高,流通环节层层加价,加上监管不力,有些药品的价格竟超过成本价的七八十倍。有些厂家通过更改剂型、更改包装封面或以大包装盒装少量药品等方式变相提价。由于利益驱使,医疗机构购进利润高的新药和进口药的积极性较高,医生也通过开大处方而获得好处。本来很多常见病使用常用药效果并不差,但因价格低,无利可图,一些医生并不喜欢用。大量昂贵的检查,令门诊费大幅上涨。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等现象也非个别。此外,对一些医生收取红包,不给好处积极性就不高的现象,各级医院虽大力整治,但仍难以根治。上述种种现象导致医疗费用大幅上升,令人望而生畏,于是能不看就不看,能拖就拖,这是产生看病难问题的重要原因。

(五)医疗机构的改革过份突出市场取向,导致公益性服务水平下降。推进医疗机构的市场化改革,对减少财政负担,提高医疗效率虽有积极作用,但很容易淡化其公益性质,过多追求经济效益。尤其是当市场化改革走过了头,就会使医疗费用上涨过快,超过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因而加大了医患矛盾,增加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近八年来,我省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增长13%11%,大大高于同期人均收入的增幅,尤其是农民,这八年农产品价格变化不大,农民看病费用占实际收入的比例大幅上扬,这是基层群众看病难的客观原因。如何在改革中既提高效率,增加活力,又兼顾公共利益,体现公益性质,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三、对解决我省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的建议

调研组认为,解决我省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影响大,涉及面广,必须从诸多方面努力,核心问题是强化政府的责任和职能,从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扩大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在目前条件下,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提高农村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议对我省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行之有效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医疗卫生投入的重点应向农村和城镇社区倾斜,以保证其公益性功能。结合乡镇行政区划的调整,做好乡镇卫生院的合并工作,裁撤规模小、病人少的卫生院,以集中资源,加大对中心卫生院和远离县城的卫生院的投入,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对落后乡镇中心卫生院的改造,改善工作用房和医疗设备,充实医护人员。要重点抓好村级卫生站的建设,以前村民诊病主要靠“赤脚医生”,医师法颁布后,多数赤脚医生不符合医师资格而下岗,但有资格的医师又相对缺乏,造成某种程度的“人员真空”。建议加强乡镇卫生院管理村卫生站的工作,确保每个卫生站都有医生。为稳住这批人员,建议以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补助的形式解决其工资,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措施。

(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省府决定从2002年起,用9年时间分阶段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要求2006年全省农村参加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0%以上,2010年达85%,省委省政府还将这一内容列入了“十项民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我省农村合作医疗资金补助标准明显偏低,现省府已决定将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由年人均10元增加至25元,建议各市县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补助的标准。要适当降低城镇医保准入门坎,建议对外来工、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无业人员等推行参保一卡通,方便换岗频繁、流动性强的人群参加医疗保险。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来工参保率。通过政府、企业、慈善机构、个人多渠道筹集城市医疗救济基金和县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救助基金,加大对低保人群的重症、绝症患者,尤其是荣军和残疾军人的医疗救助。落实地方财政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4%投入救助基金的规定,从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地方留成部分中加大并固定一个比例安排基本医疗救助基金。

(三)加大医药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医院管理。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药品合计为1475种(类),占市场流通药品的10%左右,按销售总额计算,则占40%左右。抓好这一部分药品价格,对降低医疗费关系很大。一是加强成本审核,降低药品价格。二是强化对中标药品价格的监管,落实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全面推广使用医药招标信息管理统一平台,实行“阳光工程”。三是大力整治虚假医药广告。四是继续加强对农村药品监管网和供应网的“两网”建设,通过建设和规范药品配送线及供应点,实现合法药品通过合法渠道和合法供应点占领农村药品市场。五是加强医院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成本、医药价格公示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大医药服务和药品价格的检查力度,接受社会监督。六是取消医生收入与医疗费用收入挂钩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从根本上克服开大处方的现象。七是进一步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四)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多形式多渠道解决看病难问题。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医模式,壮大医疗资源。一是通过非盈利性医疗机构与盈利性医疗机构的合理布局,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多层次医疗保健需求的服务格局。市场化改革、主要应在盈利性医疗机构进行。可通过鼓励多种所有制医院的建立,以及公有大医院实行一院多制等形式,推进这类改革,满足高收入阶层对优质服务的需求。而大量的一般公立医院,尤其是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应以非盈利性的公益服务为目标,改革的重点应以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主。政府对这类机构应保持一定的投入,而不是将其推向市场。二是大力鼓励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运作规范的民营医院在补充公有医院布局上的不足、提供多层次的服务、解决群众看病难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应鼓励社会力量和民营资本投入到政府顾及不到的层次和地区,规范准入的条件和程序,允许公费医保设点,允许专业技术人员流动。三是借鉴湛江等地的经验,在公立大医院开展“三平服务”(平价门诊、平价病房、平价药品)和其它收费低廉的医疗服务。制定享受“三平”医疗服务的就医标准,减轻困难群众的医疗负担。四是规范医疗服务。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减少小病大看现象,以免造成大病患者的“看病难”。五是开展多种类型的送医送药下乡服务,加强城市对农村的对口支持力度。在今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省里组织各类医疗卫生部门下乡为群众服务,很受困难群众欢迎。

(五)加强预防为主的基层防疫工作。贯彻 “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病治病工作原则,是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的根本性措施。以传染病为例,花在预防上的费用不及治疗费用的十分之一。卫生防疫是以人群为主的公益性事业,体现社会福利,是完全的政府行为。建议加大对基层防疫工作的投入,保证所有城乡群众都能享受基本卫生免疫服务。认真落实国家一类防疫疫苗费用、防疫事业经费由政府全额包干的卫生防疫政策,地方财政拨款不足的部分建议由省、市财政来统筹,确保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业务经费的落实。加强保健知识的宣传,增强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鼓励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从农村基层的实际出发,建议大力推广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对很多常见病效果好,价格低,深受基层群众欢迎。要加大中医科室和药房建设,以缓解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

(六)抓好农村基层和城镇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城乡技术交流与合作。基层卫生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乏人才,建议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业务培训的力度。这种培训应采取就地培训和到省市大医院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这是解决农村和城镇群众看病难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大省市大医院人才对口扶贫力度,认真落实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的制度和城市医生在晋级主治、副主医师前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时间累积一年的规定,以改善乡镇卫生院技术力量不足的状况。医疗支援要侧重基层群众的大病、重病治疗。继续实施“广东省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所属地的三级医院对口帮扶一所二级医院。坚持选派医卫管理和技术干部到山区挂职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医科院校应扩大面向基层的专科生招生比例。

附:调研组名单

顾 问:

韩大建(女)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博士生导师

组 长:

杜重年   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

张孝娟(女)省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卫生厅巡视员、主医师

副组长:

梁 仁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学院原院长、教授

翁宗奕   省政协委员,广州医学院原党委书记、教授

李惠德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温病学教研室主医师

成 员:

钟 韶   省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原校长、教授

王绵宁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潘 炬   省政协委员,广东教育学院原党委书记、副教授

梁 明   省政协委员,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副研究员

张横柳   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骏文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技术开发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德志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院长、教授

邹仲之   省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王扶松   省政协委员,广州扶元堂医疗康复医院院长、副主医师

林界伟   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副主医师

梁立治(女)省政协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主任、教授

陈志澄(女)省政协委员,广东药学院预防医学系教授

罗 翌(女)省政协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教授

潘甜美(女)省政协委员,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主任、研究员

孙晗笑(女)省政协委员,暨南大学基因药物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郭会平(女)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第一五七医院妇产科主任、主医师

余国慧(女)省政协委员,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李 劲(女)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总医院保健科副主医师

李仙花(女)省政协委员,省文联副主席、广东汉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

盘永花(女)省政协委员,乳源县民族实验学校教师

王远东   省政协委员,韶关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韶关市主委、副主医师

巫秋峰   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执委、蕉岭县机械施工总公司总经理

工作人员:

高宏的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吴章荣   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科员

郭肖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撰 稿:  李惠德、高宏的、郭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