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英才钟此地 不辍弦歌蝶变新

2024-01-04 11:36:58 来源:羊城晚报

  在梅州市区周溪水与梅江交汇处,走过历经沧桑的状元桥,就来到了历史悠久的东山书院门前,继续前行则是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以下简称“东山中学”)的校园。近三百年来,这里成为了不少梅州学子人生中 “学无止境,追求卓越”的一段必经之途。

  东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清代梅州最高学府,当代全国重点名校东山中学的前身。厚重的门墙青瓦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传承着延绵千年的客家文脉,也是梅州人文教育发展史的缩影。从古老书院到现代中学,这里代代英才辈出,弦歌不绝。

  今天的东山书院位列省级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正从文保单位向文化品牌、文化空间转变,日益成为梅州市民引以为傲的 “金色名片”,为岭南文化传承发展守住底色、注入亮色而不懈努力。

  传统:崇文重教,几番科举折桂

  自宋代以来,梅州就以崇文重教、文风昌盛闻名,民间俗话说“有田要养猪,有儿要读书”。这里私塾、学堂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在科举时代,梅县(包括梅江区)参加童试、乡试和殿试,考取秀才、举人、进士的人数众多。据《广东通志》《光绪嘉应州志》《采芹录》等资料统计,从宋代至清代,经会试、殿试考取进士有109名(其中翰林21名),明通进士10名,另有梅县寄籍外地的考取进士8名。众多士子蟾宫折桂,他们的身后是当地星罗棋布的书院和私塾。

  在客家人的教育体系中,在私塾接受了初级教育之后,有志读书者便会进入更高层次的书院学习,因此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据相关资料记载,仅清乾隆年间梅州境内就建有9所书院,至清末废科举前,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已有书院24所、义学14所、社学20所、官学4所,私塾遍及城乡,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地方当属创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东山书院,也是当时梅州官立最高学府。

  缘起:状元桥前,后起东山书院

  在状元桥畔,这座既有客家传统建筑特色,又存“四合院”遗风的古建筑,正是梅州保存最完整的古书院——东山书院,也是我国客家地区规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顶式”书院建筑,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山书院坐东朝西,占地1642平方米,由大门楼、前堂、中堂、后进组成,是典型的“三进两横”建筑结构。整个书院以魁星阁为中轴对称,具有客家方形围龙屋的结构,被誉为研究客家古代书院式建筑及其教育制度的活化石。

  而院前的状元桥可追溯的历史要更加悠久,据考证宋代已存,其名寄托了客家人渴望早日出状元、提振士风的美好愿景。据记载,清乾隆九年(1744年),王者辅调任嘉应知州(嘉应为梅州古称),不久将状元桥重修改建为下辟双孔的石拱桥,一直沿用至今。

  王者辅良政善治,有感于本地尚未出现状元文魁,遂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做出决定,倡议“先修书院,延请名师,名师出高徒,高徒逐状元”。据现任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院长李月云介绍,当时王知州的倡议一出,就得到了当地客家人的大力支持,书院很快落成。“这不仅是因为王者辅以往的政绩,更是因为客家人一向都很重视教育。”李月云表示。

  全盛:初步云梯,此地人文称冠

  王者辅将书院命名为东山书院,并以“东山培国栋,书院育人才”为宗旨,让客家人的求学之路更为宽广。书院创办当年,便有了第一个考上国子监的学生钟许,王者辅为之题写“初步云梯”匾额,如今仍高悬于东山书院正堂。

  近代攀桂坊诗人黄荐鹗有《晚宿东山书院》诗:“梧桐庭院石桥东,绛帐人人效马融。梅岭英才钟此地,书声夜噪鲁灵宫。”这也是时人对清末东山书院人文兴盛、应者如云的印象。

  东山书院深耕于此方人文沃土,萧系闳、萧廷发、黄仲安等宿儒先后出任山长。如今书院天井两侧走廊的展框内,挂着晚清重臣张之洞为东山书院主讲黄莘田生日撰写的《寿序》一文。黄莘田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恩科进士黄基的父亲,黄遵宪的堂叔祖。黄基与张之洞为同科进士,有同年之谊,当年的探花张之洞亲自撰文,敬贺毕生致力教育的黄莘田。

  曾任礼部主事的黄基也曾长期主讲东山书院,如今大门上的“東山書院”牌匾正是黄基所题写。其时,东山书院学子的主要课艺是八股文和策论。经历多代学识高深广博的儒家学者潜心执教,东山书院共培养出100多名进士、700多位举人,是古代梅州文教兴盛的浓缩。清状元吴鸿督学广东,曾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当代,郭沫若亦赋诗赞之“文物由来第一流”。

  转身:名家接力,创办新式师范

  同治年间,东山书院毁于战火,后来重修。随着清末新政到来,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宣布要逐步废除科举制度,东山书院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

  此时,晚清著名外交官、维新思想家、爱国诗人、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回到家乡梅州,决意探索教育救国实践。当时各地纷纷兴办新学,他敏锐地发现师资短缺是迫在眉睫的问题,遂决定在东山书院创办一所初等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东山书院改名为“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这是梅州兴办的第一所师范学校,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创办的民办师范学校之一。

  为容纳更多学生,1904年黄遵宪筹资对东山书院进行大规模重建。他主张“以新学求切用,以专门定趋向,以分科求促进,以自治为精神”,先后选派杨徽五、黄之骏、黄遵庚、黄季伟、黄延豫等人赴日本学速成师范,第二年回国后筹备开学。

  遗憾的是当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建成,黄遵宪却已于1905年春逝世,他的挚友、爱国志士丘逢甲代为主持招生。当年,120名新生通过考试,成为初级师范学堂的第一批学生。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学制一年,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化学、习字、图画、体操13科。

  “1903年至1912年底,是东山书院的第二个发展时期。这时的师范学堂为梅州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尤其是教育界的人才。”李月云感慨地说,梅州盛产“教书先生”,与黄遵宪当时的贡献密不可分。历史悠久的东山书院在黄、丘二位先生的教育改革下重新焕发生机,此番带动下,梅县还兴办起数百所小学、十余所中学,志在培养拥有“爱国”之德,“理化实业各科”之智和“尚武”之体的客家学子,充实光大近代客家文化。

  焕彩:少年精英,种下红色基因

  东山书院不仅是近代人才培养的沃土,也是传播革命火种、进步思想的摇篮,是梅州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所在。

  1912年,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与务本中学堂、嘉属官立中学堂、梅东中学堂等四校合一,改名为公立梅州中学,东山书院原址停止使用。1913年,在地方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支持下,县议会批准在东山书院旧址成立“私立东山中学”,由此揭开了这所古老书院新的焕彩篇章。

  1913年至1915年,叶剑英在东山书院度过了青少年时期的求学时光,他在此阅读进步报刊,确立了求学报国的宏愿。学校成立学生自治会,叶剑英因组织能力和威信突出,被推选为首任会长,并连任两届。他亲自起草,为学生自治会定立章规:“今日之学生,即将来之公民。学校所以养成有用人才,为将来利国福民。故学生在校,即当锻炼其身心,增进其学识,以实利为归。非从前之学究之熟读书本,博取无谓之功名而已。”这成为后来东山中学的办学宗旨。

  1925年,时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率东征军到梅县,对当地教育事业大加夸赞:“梅县教育尤为普及,即至贫之家亦令其子弟入学,全县不识字者极少数,亦梅县之特色。”他还亲临东山中学作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演讲,激励学生:“我们要团结起来争取独立自主,你们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应该好好学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东山中学在长期的革命启蒙和斗争中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4月,中国共产党东山中学党支部成立,这里也成为梅县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和开展活动的中学之一。

  活化:新型空间,传承客家文脉

  2008年11月18日,东山书院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又将东山书院列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2023年5月,东山书院被核定为广东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

  记者走进今日东山书院,四壁回廊遍布名家题刻和各类文物,笔墨书香充溢其间。如今,东山书院全年无休地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李月云表示,这里不仅是可以游览的景点,还是一个公共文化平台,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客厅,“我们希望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不仅是东山师生的书院,还是梅州所有市民游客共同的文化家园,让‘我们的书院’成为本地文化的橱窗和客厅,向各方客人展现梅州的文化自豪。”

  目前,梅州市岭南书院(东山书院)的建设秉承“修旧如旧”原则“微改造”,立足书院功能定位,对东山书院建筑本体进行保护性改造提升,着力打造了“一馆一堂四区八室”,新增了数千册藏书,并配备了多媒体、桌椅等设备设施。在今日梅州,这座古书院已焕发新生,成为了集学习、交流、培训、收藏、展陈、科普、文创和手作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活动空间,具有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随着丰富的教育文化活动频频落地举办,这所百年书院不仅“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目前,东山书院正在积极探索打造一系列书院活动品牌。李月云告诉记者,东山书院精准对焦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围绕“立志、立德、立功、立言”等主题,开设红色讲堂、道德讲堂、客商讲堂、名家讲堂,组织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市民、游客在此领略更优质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