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丹路80号,上海天文台,一间门牌上挂着“院士”字样的普通办公室,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几十年来的办公场所。
今年97岁高龄的叶叔华,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第一位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的中国人。她也是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被人们称作“北京时间之母”。
2023年5月,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一行曾专程来到上海天文台,看望慰问叶叔华院士。许瑞生向她介绍,院士年少时在粤北山区就读的中学旧址,现已完成发掘修复、活化再利用,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叶老深表欣慰。
叶叔华院士正是那一段烽火办学岁月的重要亲历者。1938年前后,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培正中学、培道中学等被迫从广州迁移,辗转来到粤北乐昌坪石、浈江大村、连州等地办学。叶叔华正是在当时乐昌县安口村的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完成高中教育,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开启了她的天文人生。
围绕她的求学生涯与师门因缘,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那段特殊岁月的艰难赓续,为日后留下了火种和星光。
塘口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
粤北武江河畔的乐昌市长来镇安口村,山清水秀,国立第三华侨中学纪念碑就坐落于此。距其50公里开外,长尾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旧址、三星坪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塘口村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以及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学纪念园……今人悉心设立的这些地标,共同组成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纪念当年的峥嵘岁月。
塘口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
1927年6月,叶叔华出生在广东一个开明的大家庭。父亲叶润生重视教育,无论男女均给予平等的教育机会。1936年,父亲叶润生带着儿女搬迁到香港九龙,9岁的叶叔华要帮母亲记账、算账,还要帮忙照顾三个弟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叶叔华进入香港培道女中念高中短短三个月,就被迫辍学。翌年4月,叶叔华随父亲的朋友逃亡到了当时广东北部乐昌县杨溪安口村,投考国立第三华侨中学,重新读高一。
塘口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台
在国立第三华侨中学,叶叔华读完了高二。日寇的铁蹄步步紧逼,叶叔华随父母再次迁徙,从乐昌北上到连县。连县培英-真光联合中学是战乱中由两所学校合并而成的中学。1944年8月,叶叔华入学读高三。音乐成为她一生的爱好,在日后的国际交往中,音乐也无数次拉近了她和国际友人的关系。
1945年,18岁的叶叔华在连县完成了高中学业,以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实际上,当年少的叶叔华在乐昌负笈求索时,日后带领她走上天文之路的国立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教授邹仪新,正和她同在一片南粤大地上艰苦维系着科学研究。
当时,作为抗战后方的粤北山区,云集了大批知识分子和大学生。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前夕,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等高等学府被迫迁移,在此开始了长达5年的烽火办学艰苦岁月。
重见天日的中山大学天文台遗址
坪石塘口村天文台是中山大学第三座天文台,也是抗战期间中国在抗日后方建立的唯一一座位于北纬25度的天文台。在最靠近战事前线的地方,师生们坚持科研,开展变星观测、太阳黑子研究。它延续了全国高校中首创数学天文系的荣光,参与了“百年间机会最佳”的1941年日全食观测。
1945年1月下旬,日军进攻坪石,邹仪新保护着天文台最珍贵的仪器和一批资料撤退到乐昌县城,自己掏钱雇请挑夫,将其转移到北面的仁化县山区。1945年10月,中山大学回到广州办学。当时的中山大学天文系尚未从数天系独立出来。一年级学生不分专业,除了一门普通天文学以外,其他的都是数学基础课程,到了二年级才开始分数学和天文专业。
1964年,叶叔华在丹容等高仪上观测
其实,叶叔华自幼钟情文学,一心想研究古文。父亲担心她的生计,希望她选择更容易安身立命的医学或自然科学。选择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是父女俩的折中方案,但年轻的叶叔华,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当时有一位女老师——邹仪新先生,她很活跃,很会感染大家。大家都被她吸引了,感觉很多知识都是国家需要的,所以班上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天文,我也选了天文。”邹仪新激发了叶叔华对天文的兴趣,也将她带到了新的人生起点。
当邹仪新老师在粤北坪石塘口村天文台观测星象时,席泽宗还在念高中,他在书店买到了一本科普书《宇宙丛谈》,作者是当时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张钰哲先生。
席泽宗从此爱上了天文。1947年,他不顾家人反对,考入中山大学天文学系,成为邹仪新的学生。临近大学毕业时,邹仪新写信将他推荐给张钰哲所长,信中写道:“一位《宇宙丛谈》的读者,走过千山万水,将要来到您面前。”
还有一重缘分,1965年,席泽宗被李约瑟先生推荐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1944年,李约瑟曾作为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研究者、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科学参赞,不远万里,造访炮火中的华南及粤北多所中国高校。他就来过塘口天文台考察,不仅留下了邹仪新和塘口天文台的珍贵照片,也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山大学天文台。
李约瑟拍摄的邹仪新与坪石国立中大天文台
1984年,席泽宗成为中国天文学史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91年,他顺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仍是科学史方面的唯一院士。
“我不要做教授夫人,我要做教授。”作为中大数天系教授叶述武的妻子,邹仪新婚后没有放下学术研究,尽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天文学人才。夫妻共同投身科研的精神,日后又在叶叔华身上得到了映照。
“我是专门学天文的,又这么诚恳来找工作,天文台有什么理由拒绝我呢?”当时的叶叔华年轻气盛、无所顾忌,给时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写了封信。“我简直气死了,写信给台长说,你是不对的,我应该到你们天文台来。结果当然没去成,但这个事情后来人家都知道了,原来还有人写信给台长去争。”叶叔华回忆说。
1995年7月6日,叶叔华院士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大会上作报告
——访谈——
宣传“坪石先生”讲好华南高等教育故事
羊城晚报:叶叔华、黄本立等都曾在粤北念中学,与此同时,邹仪新、张云等一大批中大教授也在粤北坚持科学研究。从“坪石先生”到“坪石学生”,他们身上有哪些共同的特质?
塘口天文台的发现,为研究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坚持教学科研提供了实物证据。中山大学在坪石办学期间,为抗战需要增设了许多课程,数学天文系和天文台的教学就是其中一部分。塘口天文台也为世界天文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张云、叶述武、邹仪新几位先生,除了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最显著的还在于用卓绝的学问、精神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天文台基址航拍
羊城晚报:今年是中山大学建校百年,电影《坪石先生》也计划上映。重新挖掘这段抗战时期的华南高等教育历史,对我们今天有哪些启发?
和叶叔华一样,在战火纷飞中来到粤北求学、日后在科学领域蔚为大家的,还有今年99岁高龄的著名科学家黄本立——他是我国著名原子光谱分析家、中科院院士。
黄本立1925年出生于香港,祖父是广东新会人。黄本立9岁时,祖母带着他回到广州读小学。1941年,黄本立孤身一人来到坪石,考入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就读初中二年级。黄本立回忆道:“培联中学的校风很严,很注重素质教育,校长每周都要对学生训话。虽然培联中学是抗战时期临时组建的,但老师素质很不错,给了我学业上很大的帮助。”
1942年7月,黄本立顺利读完初二,决定跳一级以同等学力报考高中。他收到了五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最终选择了华英中学,并于1945年考上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日后,黄本立成为了我国以原子光谱为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并在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光谱分析领域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卓著贡献。
原文刊载于《羊城晚报》4月18日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