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公平 提质量 完善教育现代化

2017-11-16 00:22:38 来源:羊城晚报
  
  促公平 提质量 完善教育现代化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粤东西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文/羊城晚报记者 薛江华
  通讯员 户治国 陈小康
  图/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制图/关彩玉
  为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实现粤东西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政协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粤东西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对口协商专题,列入今年的协商工作计划。为此,5月中下旬,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邀请有关单位专家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清远、汕尾、潮州市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指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粤东西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推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任务,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打通粤东西北教育现代化“最后一公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问题
  教学模式依然传统
  调研组认为,粤东西北义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离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仍有差距,在全省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实现粤东西北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亟待解决相关薄弱环节的突出问题。
  首先是对以教育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认识不足;其次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具体表现是顶层设计不足、区域统筹和部门联动机制不完善和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不健全。
  少数农村教学点仍未接入互联网,有的教师未能配备电脑,“班班通”水平较低,“人人通”实现全覆盖难度大;除个别城市中心学校开始使用一体机外,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水平大多还停留在最早期的多媒体教室阶段,网带宽度普遍不足、接入速率较低,不少学校“三通”建设通而不畅、通而难用的问题依然突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缺乏深度。教学模式和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还处于丰富教学信息量、减少板书、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等初步阶段。
  促实施
  A、建立“一把手”责任制
  形成“行政统筹、应用驱动、多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设立教育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政府的分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例会,推动工作。省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编办、扶贫办等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发展框架,制定规划,组织实施,在经费保障、职称晋升、人员编制、教育精准扶贫等方面实行联动。
  建立“一把手”责任制,明确各级教育部门牵头推进和沟通协调的主体责任,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联动机制,鼓励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信息运营商和资源开发商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绩效纳入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学校校长的政绩考核内容,改变“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评价指标导向,以评促建。
  B、加大投入力度
  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统筹用好现有的各项扶持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粤东西北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省级分担比例;对原中央苏区县、少数民族县、困难地区以及纳入广东省“十三五”精准扶贫脱贫三年攻坚战的2277条村,在已有的按100%补助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贫困村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市辖区的补助比例;统筹用好基础教育现代化省级奖补资金,优先用于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村级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放管服”的有关精神,探索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学校经费情况及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支出比例。
  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制定一揽子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通过垫资建设、融资租赁服务等多种形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鼓励慈善捐赠,形成“基础性服务政府买单,个性化服务市场运营”的多方投入长效机制。
  C、加快升级改造
  高标准构建“广东义务教育高速互联光纤网络”。借鉴清远市的做法,由全省或各地级市统一与三大电信开发商签约,构建万兆骨干路由、千兆到校、百兆到桌面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并降低其通信资费。
  一是积极探索开发适合中小学校师生的移动终端电子书包,为学校和老师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课件应用创造条件,为广东乃至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探索新途径;二是加快推进“班班通”“人人通”全覆盖。提高学校教学、办公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率,为每位农村和山区学校教师配备必要的上网电脑,让师生能够免费上网学习和交流。
  D、完善教育大数据
  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加快“广东教育云”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任务分工,加快整合资源,完善全省教育大数据库,突破“信息孤岛”“资源群岛”“系统小岛”弊端,面向全省实现教育数字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均衡化。
  各县域内指定3至5所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化做得好的学校作为“教育信息化中心学校”。形成“一校带多校、一班带多班、一师带多师”的教学教研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在乡镇和农村学校(教学点)的深入应用。同时,各级教研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课程研究。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优质学校和优质教师,建立一站式的“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等各类网络课堂,创新微课、慕课,培育一批智慧教育示范项目,构建全省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远程诊断中心,及时点评乡村教师的“晒课”,为名师引领以及名校与农村学校的对接搭建平台。
  E、抓好培训和队伍建设
  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
  进一步做实做强广东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健全省属师范院校分级、分区设置专门的培训基地,提供经费保障,配置专职培训人员,制定分级培训内容和标准,注重培训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不同培训对象,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实施精准培训。
  配足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实施办法》,做好中小学教职员编制动态调整工作,解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中小学校信息化技术专业人员可采取由各市统一招聘、岗位管理实行县管校聘的办法,大胆探索到内地招聘、定向培养信息化教师的新路子,解决教育信息化专业骨干教师和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员因编制所限造成的缺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