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访佛山市政协委员谢伟松

2016-12-27 19:39:37 来源:广东政协网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题记

谢伟松,佛山市政协常委,佛山市纪委内务监察委员会委员、佛山市监察局特约监察员、佛山市西元艺术文化创意中心董事长,民革佛山市禅城区总支部委员,禅城区政协委员。

一、从旅游到文化 

1987年,谢伟松从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佛山市旅游局直属的佛山国际旅行社工作,由此,他开始接触到大量的来华访问者,包括华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在与这些外国来宾打交道的过程中,谢伟松了解到很多国外的思想观念。

他观察到,外国友人感兴趣的不是我们的管理制度,而是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差异。他们所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城市的旅游景点,而是聚焦于当地的婚礼、民俗甚至是葬礼等带有地方风情文化特色的节日、活动乃至传统人文工艺品。正因有了在旅行社当导游的经历,谢伟松意识到,“区域风情文化是我国宝贵的人文资源,它应该成为一座城市的灵魂。我们要重视文化,不能忽视文化”。

“祖庙”“民间艺术社”“红棉厂”“美陶厂”是佛山当时面向外国友人仅开放的四处旅游点;在这四地中,最受欢迎的是民间艺术社。在民间艺术社,外国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到岭南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还可以见识到许多精湛传统手工艺,真正地领略这座带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故事。谢伟松万万没想到,明清手工业化时代,剪纸、木版、年画、彩灯、秋色、陶艺等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竟然足以支撑整个城市的人文发展,更使佛山成为中国名镇。

同时,因为中国千年的丝绸文化,佛山红棉厂的纺织工业发展极其迅速,其产品也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产品出口率大幅度提升;石湾微雕的发展也是如此。微雕是一种文化传承,但在当时却备受国人冷落,更不用说把微雕当成一种文化传承下去。直到现在,谢伟松仍然认为,石湾公仔和陶文化的精髓就是微雕,这种特有的、精细的工匠精神艺术产品,如果没有千百年的文化沉淀,工匠们根本不可能传承如此精巧的雕塑技法。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深深触动了谢伟松的内心,他开始意识到文化的价值,更进一步认为,这种文化全世界唯我独有,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在他看来,任何一座城市都应该具有识别度,但是城市的识别度不应该仅仅是工业产品,而更应该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可以转变为强大的经济效能。正因感悟了文化的潜在价值,谢伟松此后的工作重心也开始从旅游转到传统文化。

二、“佛山需要一个文化CEO” 

因为感悟到中外文化价值观的差异,2005年,谢伟松决定从澳洲回佛山从事文化工作。回国后,谢伟松受聘为南风古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当时,佛山工业产品出口国外非常多,但著名的“非遗”项目——“佛山公仔”的产值还不如一间小型工业陶瓷厂,文化产业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回想起当年的情况,谢伟松分析道:“那时,传统文化在佛山基本没有话语权,几乎到了消失的地步,实在可惜。佛山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是珠三角洲本源文化的摇篮;文化资源应该成为佛山升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为了把原本是一个工厂的南风古灶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发展佛山陶瓷文化,谢伟松强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该以文化内涵为根基,不能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文化的发展应该回归本源。文化变现的关键就在于市场的培育文化产品的输出。因此,我们的文化应该有真正的艺术含量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从传承到创新,再到文化产品的营销都应该引入新的理念,不断推成出新。”

但在佛山的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本源文化传承却出现了断层现象。“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民间艺术不珍贵,而是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出现断裂,找不到与现代社会融合的节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并不是真正懂艺术与文化的延伸;如佛山的剪纸艺术中的铜写铜衬剪纸,金箔剪纸、铜凿剪纸等传统正宗技法技艺,现已逐渐消失。而木版年画,更是让人痛心——佛山原本是木板年画的四大产区之一,但如今的发展却令人失望。无论是刻板技法还是调色套印技法,传承者都没有真正的承袭下来,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印刷,造成产值效益低、工艺失传的后果。因此,佛山木板年画逐渐走向没落,但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等产区的木板年画却早已走向产业化,每年产值上亿。”谢伟松不无惋惜地说。

在谈到秋色的彩灯技艺时,谢伟松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古代岭南宫灯的历史,他称佛山是第一个进行彩灯制作创新的城市。谢伟松在任佛山民间艺术社主任期间,为了发展佛山的彩灯文化,鼓励佛山彩灯的创新,适应大型彩灯会需求,此外,他还特地去成都、自贡等地开展彩灯文化交流。他认为:“我们的文化要主动走出去,一开始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哪怕赚少一点钱,甚至不赚钱,只要形成了这种文化风情魅力,被大家所接受,我们的文化就有机会激活市场需求,最终成为畅销的城市的特色人文产品。”原本佛山的彩灯可以超越自贡,可以向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走向世界,但最终受制于国营机制,却没能如愿,因此年产值一直难以提升,佛山彩灯的发展也始终停滞不前。

“无论是陶艺、秋色、剪纸还是木板年画、彩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佛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需要提升。”跟其他城市相比,虽然佛山文化底蕴深厚,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3项,位列全国地级市前茅,但相关的传统文化产值却明显落后;其他城市的传统文化发展都走向产业化道路,经济效益不断增长。“传统文化不是不能产业化,而是要找到市场需求和载体。”谢伟松如是说。在现如今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传统文化要保护、传承和发展,必须走市场化开发的路径。文化应该体现在现有的生活载体上,符合现代社会的精神需求这是文化资源升值的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想不到,而是根本不知道”。

当谈到佛山文化的未来时,谢伟松指出:“佛山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一个体系。懂艺术的不一定懂文化,懂文化的不一定懂得经营文化。这个系统所需要的是一个CEO,真正以市场去配置资源,文化是需要经营的。”

在澳留学期间,谢伟松除了修读艺术外,还广泛涉猎旅游文化、区域经济、艺术管理等诸多学科,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用市场的方式,把这些无形的资产变现,他认为:“只有不断变现文化资源价值,文化才能在民众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如果不变现,最终只能存在于博物馆;要走出博物馆,就必须走进民众的生活。正如佛山剪纸,完全可以走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做成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如灯饰、剪纸艺术瓷砖、日用品纹饰等。”

“文化符号可以附在一切你喜欢的东西上,然后以产品的形式销售出去。如果我们佛山的产品,都能承载佛山的文化符号,还愁文化走不出去吗?”谢伟松在谈到如何提升佛山文化的竞争力时反问道。他认为,文化与工业联姻,其产生的文化附加值将会是巨大的。

三、“本源文化应融入到城市产业的血脉中” 

“文化是最好的商标,是最有附加价值的;而文化的价值,在于文化基因的嫁接、渗透和活化;但佛山对粤剧、舞龙舞狮、武术等传统文化的挖掘还有待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应该是城市的本钱。总而言之,佛山文化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缺乏营销人才;二、没有把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别是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上升到文化产业开发层面;三、没有把文化嫁接到产业上;四、城市文化识别度越来越低。”

作为佛山市政协委员和佛山的一份子,谢伟松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他建议:“发展和传承优秀的佛山文化,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前提,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要让传统文化进校园。”

第一,进校园必须要有校本教材,让文化成为故事,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必读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应采取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如讲故事的方法,引起孩子思考。关于佛山的故事汗牛充栋,如盲公饼,三尊佛,佛山的历史,等等,通过这些引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们懂得佛山从何而来,让传统文化慢慢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懂得讲这些入门传统文化小故事的老师越来越少,也没有人告诉老师该怎么讲。谢伟松说:“澳洲在这一点做得很好,这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在澳洲,大部门的孩子在入学前,就已经接受了这些入门小故事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孩子们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孩子们在成年后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愈来愈少,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极为不利的。一座城市的本源文化,基因血脉,必须从小抓起,通过教育把这种文化融入在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骨血中,从而使人们对千百年传承而来的族群文化,有本能的敬畏之心。

其次,除教育外,城市形象的建设也十分重要。城市的形象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创建特色“文化走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的文化识别度。谢伟松建议,沿着佛山的两条母亲河即“汾江河”和“东平河”建立两条文化走廊,承载佛山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沿岸可建一些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如酒吧街、饮食街等。

再往外延伸,东平河和汾江河最终都流入广州,因此,佛山可与广州共同开发一条特色的“珠江夜游”人文旅游线路。游客们从广州上船,慢慢游览到古色古香的佛山“水乡”,真正形成一个滨水文化互动旅游体系。目前的珠江夜游只能看到现代科技的高楼大厦,如果能延伸到古镇佛山,将会是一条既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有现代文明的旅游热线,佛山与广州的景色可谓是互补。游客们既能够在珠江上享用艇仔粥,也能在汾江河上观看红船,听听粤剧,感受传统的鱼乡生活,再见证东平河畔南风古灶传统的陶艺文明,整个岭南文化如同历史画卷般,缓慢而舒适地、完整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此外,政府还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形成文化市场,这不仅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利于附近商业经济的发展。谢伟松希望能通过不懈努力,把佛山散落的文化元素整合起来,由点到面。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唯我独有”的文化走廊,让城市有一个清晰、可识别的文化符号。

佛山的陶瓷文化和功夫文化已经使佛山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能辐射一百多个国家。谢伟松认为,佛山应该要有先进的文化理念,注重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因为工业城市终究要面临转型,更因为文化应成为战略性输出产业,真正以文化输出,强化城市人文品牌,不断提升城市在区域外影响力。

因此,在谈到未来规划时,谢伟松坚定地说:“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关注文化,期望与社会共同努力把资源变成一种资产,资产通过市场化后可成为一种资本,最后升值变现,促进城市文化GDP的不断提升。只有用本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去打造一个文化居住地,才能把文化变成一种生态,才能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富有文化底蕴、带有“文化负离子”空气的人文绿地上。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打破文化仅仅处于被保护和展示的局面,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让文化产业生根发芽。”

此外,除了文化产业,作为一名政协委员,谢伟松对民生问题也十分关注。从文化保护到文化旅游发展路径,从文化创新到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合作相融,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到食品安全、城市交通、弱势群体等,谢伟松从专业角度出发,积极建言献策,为佛山发展提出许多可行性的建议,他是一位平易近人、关心百姓、注重传统文化底蕴的好委员。

路漫漫其修远兮,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谢伟松都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我们坚信,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将如松柏般常青,虽经风雪,但仍屹立不倒。

(刘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