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稳震震”!省政协委员分享防震干货

2022-05-13 16:14:55 来源:南方新闻网

  大部分广东人很少感受到地震,但实际上,广东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较活跃地段,近百年来也曾发生过十多次6级以上地震。省政协委员、省地震局原巡视员梁干,曾两度在广东数字政协平台“委员会客室”围绕防震减灾主题与网友在线互动,分享防震减灾知识“干货”。5月12日是第14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省政协委员对防震减灾工作有哪些好建议。

  地震虽无感

  安全防范意识不可松懈

  在很多广东人印象中,广东鲜少发生地震;即使感觉到地震发生,顶多也只是将人们从睡梦中晃醒。但您知道吗?在60年前的3月19日,河源市新丰江水库发生了6.1级地震。这不仅是我国探测到的首例最大水库地震,也是世界上已发生的4次6级以上水库地震之一。据梁干介绍,在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省地震局联合省科学厅联合举办“新丰江6.1级地震60周年纪念暨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广东省地震科普教育馆也全新亮相,更好地为民众科普传播防震减灾知识,增强市民防灾减灾意识。

  广东省地震信息网数据显示,从1970年至2022年,广东地震中超过80%的地震在2级以下(不含2级),因此超过八成的地震较难被居民感受到。梁干在“委员会客室”答复网友时介绍到,与我国西部、华北和台湾地区相比,我省地震活动水平不高,但从地震地质环境看,我省及沿海位于华南沿海地震带较活跃地段。目前,国家将珠江三角洲地区、粤闽交界地区、粤桂琼交界地区纳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作为普通市民,大家对防震减灾意识不可松懈,“补足”地震应急知识也必不可少。

  防患于未然

  市民应掌握防震减灾知识

  地震预报不像天气预报,手机一查便知;预防措施也不如天气应对简便,晴朗防晒下雨带伞。由于人类对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规律、地震孕育过程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掌握,地震预报仍是世界科学界公认的科学难题。中国已于1971年成立国家地震局,不少高校、研究院所也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山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防震减灾的科研水平走在国际前列。

  有网友留言提问,“俗话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掉’。震时是跑还是躲?在地震未发生时可以怎么做?”对此,梁干回复表示,作为一个普通市民,首先要树立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其次要积极参防震减灾活动,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判别谣言的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此外,还应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如具有收音功能的可充电手电筒、用于求救报警的口哨、饮用水、食品,以及逃生用的绳子、多功能剪刀等工具和抗感染药、创可贴等应急医药物品。 

  面对自然灾害,有备才能无患。梁干建议,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真正树立起预防为主的理念、主动参与的精神。一是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机关,将风险防控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干部培训,使各级政府部门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履行好防灾减灾职责。二是继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将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理念、应急自救互救技能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和公民科学素养培育,通过“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三是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全面提升全社会共同防震减灾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