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悦读”精彩发言摘选(七):发扬爱国爱教传统,增进“五个认同”

2023-01-16 11:35:00 来源:广东政协网

  释明向委员:“五个认同”是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国家的生命线,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宗教徒的根本利益所在。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佛教界要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精神,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把佛教各项事业做好,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一要躬行实践佛教固有的大乘精神,忘我无私,慈悲为怀,爱人如己。动员广大信众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教徒的道德修养和人品素质,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佛教界在促进明和谐社会发展中,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加强佛教界自身的信仰、道风、人才、教制、组织建设。四要积极响应《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

  甘俊邱委员:爱国爱教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五个认同”更是当下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根本。一要坚定不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广东天主教将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引导信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实践证明,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是天主教会在本土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广东天主教始终坚持并发扬光大。三要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认识爱国与爱教、天主教健康发展与祖国繁荣富强的一致性,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四要深入开展“四进”场所活动。进一步增强信教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广东天主教中国化方向和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决心意志。

  弘如委员: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切实增强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既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求我们宗教界人士要准确理解中华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这一基本事实。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兴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解决文化认同问题重要而关键。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潘志贤委员: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五个认同”方面有特殊的贡献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包括道教在内的我国宗教整体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目的就是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充分尊重宗教生存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任务,是推动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的战略举措,是充分发挥宗教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释耀瑜委员:爱国爱教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佛教的释迦牟尼佛以言传身教为弟子们作出了示范。爱国爱教符合佛教的教义教理,符合佛陀为弟子们亲制的戒律,中国佛教协会把“爱国爱教”写进了会章。同时,爱国爱教也是佛教徒修学佛法,弘法利生,继承佛教事业的重要保证。唐代的玄奘法师就是爱国爱教的典范,他在印度功成名就时,回绝印度国王的挽留,毅然回国,致力于翻译经典和创宗立说的活动,应唐太宗之请,为述《大唐西域记》,为唐朝的发展做出贡献。发扬爱国爱教传统,增进“五个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宗教和谐的基础,是促进宗教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我们应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行动,积极发扬爱国爱教传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