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49)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大力加强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 促进科普事业持续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普事业,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科普工作的政策措施,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广东省科普人才的发展现状仍不能满足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求,与广东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工资待遇、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社会对科普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等多方面的原因,广东省存在科普工作者数量不足、队伍流动性大、科普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已成为制约我省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
一、影响广东省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问题
(一)政府对科普事业投入不足,导致待遇留人遇到较大挑战。科普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既明显低于同属机关事业单位的公务员和教师,也远低于同需技术产品研发的企业同类技术人员。社会上各种待遇更高的就业机会吸引着科普人才,加上自我创业的情况,导致高素质的科普人才流失较严重。要留住高素质的科普工作者,使他们能够长期安心从事科普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二)专业技术职称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影响了科普工作者成长。职称评定是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肯定与激励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的不断成长。目前,我国现行职称评审制度没有设置科普教育系列,广大科普工作者在职称评定时难以找到合适的系列与专业,在专业发展上找不到目标与归宿感。虽然广东省已经在着手对职称系列进行相关调整,国家也将启动相关职称制度的改革工作,但职称问题目前仍未得到解决,这是全国科普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缺乏培训和激励机制,不利于提升科普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和积极性。目前,除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几个大馆与高校合办科普专业研究生班或者短期专题培训班以外,各科普场馆普遍很少开展系统的业务知识更新和提高性质的培训。馆内举办的各种讲座和论坛基本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提升馆内科普人员的专业素养作用有限。虽偶有讲解员、科普剧、科学秀等区域性或全国性大赛,或者科普电影周、科普博览会、科普教育发展论坛等新形式交流性活动,但参与者极其有限,激励面很窄。
(四)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影响了科普人才队伍的壮大。当前,广东科普工作尚未能充分吸收各类社会力量以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如德国柏林最大的公众参与性科普活动“科学长夜”,由科研机构、大学、博物馆、政府部门协同参与,提供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在短短8个小时内有24万人参与活动。而我省除了部分省级馆能利用高校资源长期持续使用科普志愿者以外,大部分地市级以下科普场馆缺乏兼职科普人员,难以发挥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作用。科普活动也与普通民众结合不足,未能充分调动广大民众参与科普的积极性,未能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氛围。
二、加强科普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科普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提高科普工作者待遇。科普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场馆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其从业人员待遇理应与公务员或教育工作者齐平。建议广东省进一步加大对科普事业经费的投入,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科普事业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同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并可以进行一定条件下的市场化运作,政府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及个人对科普事业进行资助,依法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多渠道充实科普事业经费,大幅度提高科普工作者的待遇,及时改变人才流失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科普教育职称制度建设。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广东省应先行先试,根据科普工作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调整已有相关职称申报要求与条件,使之适用于从事科普教育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或探索在工程技术人员或文博人员等职务系列中增设科普教育专业的可行性,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科普工作者的职称评审问题,以利于科普教育事业和科普人才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培训和交流,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科普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系统业务和技能培训,不断更新科普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建议利用我省区位优势,建立健全与港澳台地区科普交流合作机制;鼓励和促进与港澳台地区相关民间团体、学术机构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普工作交流与合作活动;支持省级科技馆与相关高校及港澳台地区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科普工作者培训工作,并吸收地方科技馆的人员参与,扩大培训人员规模,让更多科普工作者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业务培训。
借鉴印度国家科普奖、英国皇家学会的法拉第奖、美国科促会的科普奖等国外成功经验,探索设立省级科普奖,给科普工作者以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引导和激发他们把科普工作当作终生追求的事业。
(四)利用政府的杠杆作用,撬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科普人才队伍不应仅有科技馆、博物馆的专职科普工作者,还需吸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到科普工作中来,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使科普工作真正走向社会化。建议将科普成果作为科学工作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作业绩考核依据之一,科普作品纳入本级科学成果评奖范围,从而鼓励科研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大力建设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协会、科普志愿者服务站等社会组织,加强对科普志愿者的培训、管理和激励,为各类科普志愿者成长和交流提供服务平台。同时,参考国外的做法,如探索开展柏林“科学长夜”科普活动之类的活动,加强政府与民间的配合,逐步形成大众参与科普宣传的社会氛围,促使社会科普力量由被动发展逐渐走向自觉发展,以利于培育出专业的科普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