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黄金平衡点 争当转变发展方式的排头兵

2016-12-16 02:21:12 来源:广东政协网

大会发言材料(69)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找准黄金平衡点  争当转变发展方式的排头兵

  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黄金平衡点”,形象易懂地为经济转型升级明确了“准星”,对广东具有深刻的启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政策引导之外还受到资源、资本、劳力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约束。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群雄并起”,资本和劳动力不再是突出的约束因素,而资源尤其是建设用地资源则成为基本载体。哪里建设用地多,项目就往哪里集聚,经济规模就可以做得越大。广东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适宜开发建设的平原面积只有3.9万平方公里,加上可适度开发的台地,合计也只有6.45万平方公里,全省最大开发强度只有14.94%。在这方面,与其他省市相比,广东没有优势。靠大量建设用地的投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老路,对广东而言,已越来越窄。

  如何在必要和可能之间、在转型升级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之间找准“黄金平衡点”?如何能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能加快结构调整,提质增效,使经济行稳致远?面对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立足广东实际,不应再追求过快的发展速度,应坚定地抓转型升级,淡化GDP总量,突出单位建设用地的经济产出,争当转变发展方式的排头兵。统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美丽发展。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绩考核机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快建立可操作性的政府环境审计准则体系,重点突出对政府执政行为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法律要求进行责任审计。完善环境补偿机制,重点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理顺环保管理体制。推行环保系统垂直管理,将管事与管人统一起来,形成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监管统一的环保行政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环保监管的权威性、实效性。建立区域流域环保联防联控机制。尽快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河流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既强化属地管理、各负其责,又必须区域联动、整体配合,共同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保监管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环保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培育生态环境意识,推动全民参与环境治理。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推行环境破坏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民通过环境信访、行政调解、寻求司法救济等方式理性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二)推进低碳省建设工作,实现低碳发展。重点实施能源结构调整、绿色能源开发利用、绿色建筑、公共交通、农村沼气化和陆地生态碳循环等重大行动计划。强化区域限批等行政手段,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上马,避免高碳排放锁定。政府采购带头向低碳排放产品倾斜,限制高碳排放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整合完善已出台的能源、产业、金融、财政、税收及贸易等法律法规,制定清晰稳定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倡导绿色消费,构筑低碳生活。积极促进可持续消费,抵制过度、奢侈消费甚至扭曲性消费行为。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践行低碳环保生活方式。

  尽快制定低碳技术重点发展战略规划,并列入科技发展计划及相关产业技术创新计划。巨额投入比较效益高、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前沿低碳技术研发,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点加强农业、水资源、能源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科技支撑能力。出台企业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投入抵税等激励政策,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针对一些量大面广的碳减排技术,加快相关方法学研究,以争取更多国际碳交易的技术、资金和能力建设合作。开展包括碳捕捉封存、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究。

  (三)稳定收入增长的基础,实现幸福发展。协调好调整经济结构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继续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既要考虑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注重资本密集型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带动作用,也要兼顾各类产业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效应,根据不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适时调整和制定就业倾斜性产业政策。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激发自主消费的欲望和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以民生为纲统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领域入手,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住房安居、交通出行、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民生问题,进一步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性安排。不断提高财政投入力度,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加快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应着重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健全残疾人和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及时为他们解急化难。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和谐温馨程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归属感。

  (四)增强实体经济建设,实现持续发展。推动广东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全面提高工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强做优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着力发展基础制造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切实提高配套产品的制造能力和自主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广东资源与产业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大力促进现有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尽快形成一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和有市场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合理投向。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创造更为宽松和规范的投资环境,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清理、修订和完善各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适当降低民间资本的准入门槛。降低民间投资的风险和成本,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重点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提高金融、基础设施、市政服务、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领域的开放度。选择有竞争力的民间投资主体进行重点支持,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之间的联合,给予参与垄断性较强、效益较好领域投资的机会,以大带小,吸引和带动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