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类案号:提案第20140202号
案由:关于发展广东省城镇社区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模式的建议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健康和生命是 21 世纪的主题。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人们的身体、心理、社会的完整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有利于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是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医疗改革目标的关键环节。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其“治未病”、中医养生理论与社区医疗“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不谋而合;而将中医与预防保健结合,以社区医疗机构为载体,既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一条特色之路,又为弘扬我国传统医学奠定了基础。建设社区中医卫生服务网络也是实现“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根据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截止2011年我省共有社区医疗机构28971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每天每位医生需要接诊人数分别为21.8人次和33.9人次。一方面,社区医疗机构较少,医师平均工作量大,医疗人才紧缺,是我省现阶段的社区卫生服务状况;而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还广泛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等实现双向转诊的难题,病人分诊到社区意愿不强,社区难以真正发挥其“守门人”作用,其原因是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不信任。
二、在医疗投诉率逐年增加,医患关系不断恶化,甚至是令医生“天暖心寒”的医疗暴力事件高发的今天,新时期和谐医患关系需要社区精神来支撑,引领整个卫生领域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
三、随着我省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将逐渐成为社区的主要群体,社区医疗机构以其方便、经济等独特优势将成为老龄人就医偏向的主要服务机构。同时,扩大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职能,是解决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破解养老难题的钥匙之一。
办法:
一、提高社区医疗人才待遇,增加社区中医师再教育机会
待遇问题目前仍是促使优秀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向大医院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工作量大、而临床上接触重大病患提高医生自身医疗水平的机会少,这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社区医疗队伍的积极性与稳定性。
社区中医师以青年人为主,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于临床新技能的掌握速度较快,讲座、远程教育、进修等形式均可使社区中医师的医术得到提高的同时,使社区医院开展的中医药疗法更加多样化。如能在提高社区医生待遇的同时,对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社区医生在评审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则能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生的积极性、入职期望值以及社会认可度。
二、名老中医专家多点执业与师带徒相结合
“崇老轻少”的传统就医观念造成了在大医院的名老中医诊室前人满为患,而以青壮年中医师为砥柱的社区医院却门可罗雀的现象,也使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愈演愈烈,患者纷纷扎堆大医院,社区医院却备受冷落。
2009年9月17日,国家卫生部出台了 《卫生部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中医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名老中医到社区医院坐诊对慢性疾病患者向社区医院的分流有着积极的意义,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暂缓就医压力的作用;但真正要增强社区中医药疗法的竞争力,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在名老中医多点执业与师带徒结合的基础上,社区医院对年轻医师进行大力宣传,淡化甚至改变患者“崇老轻少”的就医观念,对于促进社区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稳定而持续的缓解就医压力均有积极的作用。
三、按需错峰与解决社区双向转诊“上转容易、下转难”问题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社区医院接诊时间与大部分居民的工作时间重叠,也与高级别医院的开诊时间相同,这并不利于居民就医时对社区医院的选择。故有条件的社区可尝试有选择地按需错峰,对于提高人们对社区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接受程度将有所裨益。
同时,近年来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中,病人费用、医保系统互通、统一转诊标准的确定以及检验互认等问题导致了“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尴尬情形。各地如能结合实际情况探讨组建社区-医院医疗联合体或者医疗集团,两者间不再存在转诊过程带来的利益冲突。一方面可以完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实施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或多种方式结合的预付制改革,激励双向转诊下转的通畅。另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政策上明确规定哪些情况必须严格执行社区首诊,哪些情况上级医院必须将康复期患者转回社区,真正从政策上对双向转诊进行约束。
四、建设社区老年专项中医药特色服务模式,构建居家-社区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
目前,老化已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社区医疗机构宜开设老年常见病专科,老年养生保健专科、老年人情绪辅导中心及家庭病房等,开展上门服务、定期随访、康复保健、养生药膳、送药上门、就医陪护等中医药特色养老服务项目,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的关注。
从世界范围看,有90%以上的老人最终是在家中安度晚年,考虑到“居家养老”的某些局限,如能依托社区,把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居家养老的延伸和依托,建立居家—社区一体化养老服务系统,社区医疗机构在开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利用服务优势建立家庭养老病床,在扩大和完善社区养老职能,建立多层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中发挥作用,将使社区养老服务真正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一把钥匙。
五、建设社区中医药家庭网络中心模式
随着电话、互联网的普及,社区医疗网络平台的建立,可以对社区内的某些特殊病人进行远程的了解和监护指导。
社区中医药家庭网络中心模式应是防治结合的,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利用网站、电子杂志、APP等形式,对于有需要的居民进行远程的养生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孕产期指导以及远程医疗随访可成为建设社区中医药家庭网络中心模式的重点。这一模式的建立,能够简化现场就医时的步骤;对于慢性病的康复更是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医生的建议,这将是中医药疗法“简便验廉”在信息时代的一种延续。
六、建设季节性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模式
许多疾病发病具有季节性倾向,如能将疾病发生的季节性规律及预防保健方法对社区居民进行宣讲,发挥中医药疗法“治未病”的优势,这也是发展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事业的意义所在。社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季节特色服务,如视频、宣传讲座、季节养生药膳、养生操等方式,大力推广季节性中医药特色疗法。
七、将社区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提高报销比例
(一)扩大治疗型家庭病床的疾病覆盖面
医疗的最终目的是倡导健康理念。在现阶段的医保政策中,疾病好转出院和疾病痊愈出院患者大都符合临床诊疗标准,但对患者本身的机体康复却不是等同的概念,故康复阶段的中医药参与治疗不容忽视。扩大治疗型家庭病床的疾病覆盖面或将成为对疾病后遗症治疗的最佳投入渠道,是遏制过度住院医疗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引入“日间病床”的概念
同时要引入“日间病床”的概念。日间病房可使病人在出院恢复期得到及时诊治,充分发挥其短、平、快的功能,对患者的出院缓冲治疗,也可起到必要的辅助作用。医保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疾病自身特点,通过调整结算方式和比例,将治疗模式控制在最佳的路径。
八、政策上倾斜中医药,完善社区医疗管理机制
(一)中药颗粒的推广与监管
现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药剂型的发展,如何让中药胶囊、中药颗粒这些便捷剂型走进寻常百姓家,需要的是政策上的监管和推广。在提高中药配方颗粒准入标准,加强检查监督力度的前提下,一些简单安全有效的中药配方颗粒可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作为传统中药的补充,对于居民对中医药社区医疗的趋向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完善医疗管理机制,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普遍不高,缺乏认可,主要是对其技术水平的怀疑,而其水平的限制也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除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利用各种方式与途径加强内部、外部交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诊疗及服务程序外,建立合理的第三方质量标准评估机制,通过群众受益、社区卫生服务和质量,以及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进行评估, 并通过评估结果来树立优秀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中心的品牌形象。
九、加大文化宣传,加强社区中医药特色医疗模式品牌意识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长期医疗服务实践中凝聚积累起来的文化氛围、价值观,为广大员工所认同的理念和行为模式。社区医院应结合整个社区文化背景,根据自身性质、特点,创建有特色的社区医院文化,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
在加大文化宣传的基础上,加强社区特色中医药服务的品牌意识,从机构、项目、服务者三个层面去打造品牌,机构品牌只是一个载体,这种载体通过项目品牌打造产品、效益;通过市场上的卫生服务品牌口碑来促进各社区中心的竞争,这样才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
十、以人为本,发挥特色优势,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我国卫生领域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医患矛盾的改善也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当前医患和谐需要的是一种社区精神,社区卫生服务体现的就是一种社区精神,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在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中应发挥基础性与带动性作用: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拥有有利的人文环境,更有利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社区卫生服务中要体现出人性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双重特色,二者有机结合,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特色服务,需发挥特色优势,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引领整个卫生领域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