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69)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在加快发展中保护好我省生态环境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经济大势,保持调控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在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年来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江河水质总体稳定,21个地级以上市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进一步上升;珠三角空气质量稳步改善,灰霾天气有所减少,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1.1亿人民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成就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省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资源约束趋紧。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很低,对外依存度高。据统计我省人均拥有常规能源储量不到全国水平的1/20,全省100%的煤炭、86%的油品、90%的天然气、25%的电力需要依靠外省调入或者进口解决。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能源、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约束将更加明显。二是生物多样性下降。虽然我省生物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全省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对生物资源构成严重威胁;工业的高速发展带来许多环境问题,加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外来生物入侵等因素的影响,使栖息于广东省的野生动植物数目和种类减少。四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突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政出多门、权责脱节、力量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影响行政效能,削弱了环境监管的合力,基层的监管能力薄弱,甚至还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面临全省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环境风险不断加大的局面,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这一难题,需要智慧、胆识和谋略,更需要不懈的探索和创新,走出一条低碳、循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切实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全省一盘棋统筹发展。要全省一盘棋统筹考虑,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差别化发展,从环境角度大力推进我省不同区域环保与发展相协调。对珠江三角洲等优化开发区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区位优势,整合资源,重点发展无污染或轻污染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珠江口东岸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珠三角沿海的生态环保型产业带;对粤东西等重点开发区,要充分发挥港口和岸线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集约化程度高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特色产业、现代生态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粤北山区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生态功能一旦破坏,恢复周期长、难度大。2013年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已明确规定今后对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GDP考核等。所以我们发展产业必须坚决守住生态底线,绝不能一讲加快发展,就在生态环保上放松要求、降低标准,尤其是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方面,要强化环保底线四维,始终绷紧绿色低碳发展这根弦,要发展有利于发挥生态优势、没有污染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特色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二)转变观念,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用制度推进建设、规范行为、落实目标、惩罚问责,使制度成为保障生态文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是深化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完善差别化电价政策,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深化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 二是实行生态补偿制度。推动省内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资金补助、对口支援、产业转移、共建园区、人才培养等方式实施横向补偿;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大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激励及扶持力度。比如对采取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利率乃至减免税费。同时开征环境税,对于高耗能、重污染企业要将资源环境成本充分反映到企业的成本核算当中,加快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重点要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导致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追究其责任。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污染或轻污染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家用电器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重点产业集约发展和生态型产业发展,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这里特别强调,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产业转移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决不能将污染转嫁,比如目前部分山区县因承接珠三角部分产业,而导致空气质量恶化。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加强生产和服务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和培育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积极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新建工业项目入园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控制、土地集约开发。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通过园区内企业间能流、物流的集成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园区内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资源高效利用,污染物低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既能实现广东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持乃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三是持续推动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制度倒逼生产方式转变,全面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强化环保优化发展的机制,健全环评和能评制度,发挥环境指标的约束作用,实现源头控制污染,推动工业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改变。
(四)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一是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培养合理的消费行为。普及节俭办事、减少污染、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与消费中,培育节约与环保理念,杜绝奢侈与浪费,如杜绝使用一次性碗筷、杜绝购买豪华包装礼品,鼓励使用绿色产品。二是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在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的今天,通过垃圾尤其是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轻农村垃圾收运量和末端填埋场处理的压力,更可以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三是推行广泛的公众参与。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制度,引导公众从环境污染者向建设参与者转变、从污染受害者向成果受益者转变,促进公众理性维护环境权益,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